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文化 > 当代中国 >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精神

时间:2012-11-07 13:44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 要】本文探讨了道家的老庄哲学、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分析了老庄哲学与山水文化精神,君子比德与山水文化精神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山水精神的内涵。
 
作者署名:徐彦俐,女,山东莱州人  生于1960.03学历:本科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旅游文学   单位署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毕业院校:哈尔滨师范大学
作者署名:尹贵俭  性别:男  籍贯:哈尔滨人   出身年月:1960.11
学历:本科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单位署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An analysis of spirits of landscapes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Xu Yanli  Yin Guijian
Schools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 in Wu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Wuxi 214028

Abstract: Both the philosophy of Taoism represented by Laozi and Zhuangzi and noble men’s comparing morals of Confucianism have an impact upon the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his thesis not on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philosophy of Taoism, noble men’s comparing morals of Confucianism and spirits of landscape culture, but reveals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s of landscapes, an aesthetic ideology which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ontain.
Key word: Taoism, Confucianism, classical gardens, spirits of landscapes

【摘 要】本文探讨了道家的老庄哲学、儒家的君子比德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分析了老庄哲学与山水文化精神,君子比德与山水文化精神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山水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道家  儒家  古典园林   山水精神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称赞,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影响,崇尚自然、君子比德的山水文化精神渗透于其中,使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了更高的人文情怀和意境品位。所谓山水精神,就是寄情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找艺术灵感与生命意义的依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精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老庄哲学与山水文化精神
1、崇尚自然、寄情山水
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强调精神自由,倡导返璞归真,反对“为物所役”或人的异化,追求自然无为,把审美与超功利的人生态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老子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
老庄道家精神唤醒了人们对山水审美的觉醒,使得山水获得了新的美学意义。老庄道家中的“自然”是通过山水形象呈现在世人眼前,并因其富有美感和生命力的形象而满足人们渴望已久的适应性要求,庄子称这种适应性之为“逍遥游”。这种逍遥游实际上是人们在游览山川中获得与自然界相处的和谐、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从而使世俗的人生走向艺术人生的理想境界。人们关注山水,寄情于山水,在自然山水中,体会和学习圣人之道。
魏晋时期的山水诗文成为士大夫文人表达自己体玄识远,高寄襟怀的精神产品,人们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借景抒情,满足某种精神追求。晋人张翰的“三千里兮家来临,恨难得兮仰天悲”(《思吴江歌》),用千里之外的空间距离表达背井离乡的山水情思。
 2、老庄哲学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老庄哲学影响深远,几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观,不仅体现在古代山水诗文中,而且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风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自然山水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山水艺术的典型代表,正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作的“第二自然”。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例如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并不以建造房屋为目的,而是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通过概括提炼,使之再现,供人观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风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荡似河湖的韵致,追求的是模仿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它虽为人工建造但力求具有真山真水之妙,成为“第二自然”,以达到身居闹市而享受山水风景的自然美与天然野趣之目的。中国园林寄托着人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眷恋之情,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并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美学思想。
正是中国山水文化精神在古典园林中的融入,使得中国园林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园林。
二、君子比德与山水文化精神
1、以物比德、感悟山水
 “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美学的观点。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亦即从中可以感受或意味到某种人格美。“比德”之“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比”意指象征或比拟。比德说是将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自然物的美丑及其程度,不是决定于它自然的价值,而是决定于其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论语?雍也》中写道:“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认为水之美在于它具有与智者的德、仁、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智者比德于水,故“乐水”;而高山具有“仁者”无私品德相媲美的特征,仁者愿比德于山,故“乐山”。孔子对山水的欣赏,是从道德角度的一种赞赏,与其说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他从山水的气度中引发了对道德品质的欣赏。这种“比德”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山水文化精神。
“比德”说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深深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人们以山水比喻君子德行,以松柏喻骨气,以兰竹喻清高,以香草比君子,以萧艾比小人,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
2、“比德”思想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比德”说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深远。古代圣人贤者、高士将外物诸如大自然的山水、草木、矿石等外貌特征、内在品质与人的品质、道德作以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界的“物”赋予了生命,予以人格化、精神化。所以,山水、草木、建筑成为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抒情性物质建构,如扬州“个园”广种修竹,其中有一幅袁枚撰写的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此联咏竹吟梅,称颂竹梅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隐含作者对君子品格的一种崇仰和追求。拙政园“听松风处”取自《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该室旁植有几棵黑松,而黑松在此象征园主对坚毅、高尚品格的崇敬。扬州瘦西湖平山堂有对联“过江渚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和众宾欢”,是欧阳修在此宴饮史实的真实写照,隐喻主人藐视朝廷、仕途挫折、消遥取乐的封建士大夫思想,山水园林景象和思想内容得到一个高度的融合。
山水比德,是儒家著名的美学命题,园林里的山水都负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君子比德山水成为儒家传统的审美意识,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精神的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由山石、水、花木、建筑四个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其中山、水、花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1、古典园林的骨架——山蕴涵的山水精神
山是园林的“骨架”。山石质地坚硬而重实,是古人崇尚的刚健生命力的象征。“仁者乐山”,人们爱石、友石、赏石,通过与石的情感交流来表现自己坚贞和高洁的品德。如太湖石的孤峰独峙,体现出人格意义上的阳刚之气,所谓“石可破,不可夺其坚”象征着人们追求的坚定不移的气质;历经酷暑寒冬依然形状如初,体现了人们忠贞不渝的精神。因此,才有山石“瘦、透、漏、皱、丑”的审美标准,使原本无生命的山石经由人工琢磨而显得空灵又生气。文人爱石是因为它能寄寓心灵的情趣,给人移情于物,以物表情的愉悦。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都表达了文人们的山野情趣和洒脱自然的人生观。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最为有名。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使“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各显其趣。人们一路走来好似经历着周而复始的四季气候的循环变化,大有无止无境之意,便会不由发出“时间无限,人生无涯”的感叹,得到“珍惜时间,发愤图强”的哲理启迪。
2、古典园林的灵魂——水蕴涵的山水精神
水是古典园林的“血液”,也是古典园林的灵魂,它既可以成景以供观赏,又可以调节温度和湿度;既可以种莲养鱼,又可以划船行舟。“智者乐水”,水象征着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不屈的品格。人们观水、审水,常常会以水及水流的宽容博大而有精神上的契合之感,以寄托自己的心灵。古典园林中有波平如镜的湖泊,婉转似带的河流,深邃空灵的渊谭,气势磅礴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把浓浓的生命力融入了古典园林。同时,水代表了一种清澈空明,一尘不染的清净状态,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创造出了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境界。其命名是说它好似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合奏出“高山流水”的天然乐章。正是这种幽曲的景观,使人联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
3、古典园林的服饰——花木蕴涵的山水精神
在园林艺术中,如果把山谓之“骨架”,水谓之“血液”,则花木好比园林的“毛发”或“服饰”。树木葱茏,繁花似锦,才能显示出园林的秀媚与生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花草树木就有非常精细的观察力和审美力,对花的美质——姿态、色香、神韵等都有着极细微的品鉴,常借“花品”来暗喻“人品”。如无锡的“梅园”以赏梅为主。“与梅同疏”,把梅花与“疏”联系在一起的是因“梅妻鹤子”而著名的宋人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以说是曲尽梅之体态与意蕴;“与莲同洁”,与莲花比德,最著名的当属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园林中以莲为主的景点非常普遍,如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榭,取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性。古人将荷花称为水芙蓉,尊为“花中君子”,榭为观荷而设,故名。荷花是拙政园的传统名花,除芙蓉榭外,园中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藕香榭、留听阁等景点均以荷命名,突出了“与莲同洁”的主题。
在园林中历史悠久,运用最普遍的植物是竹子。竹子经秋霜冬雪,枝干不枯黄,青色不褪减,枝叶不凋落。竹筒中部虚空,外部木质紧凑虚实结合,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坚强与虚心共济的特征。扬州的个园,以竹石取胜,主人性爱竹,盖以竹本固。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在园中修竹万竿,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隐晦曲折地道出了坚贞不屈的竹子只有这里一根了,用以表达园主人的孤高情怀。
总之,山石与水体一方面与自然山水相联系,具有自然美的物质属性;另一方面,它们又与人们精神上的林泉之乐相联系,具有精神寄托的寓意,寄托了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园林中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畅游这样的园林,我们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畅想着“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情趣,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
[2] 刘秀峰 ,中国旅游文化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
[3] 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4] 庄坚毅,中国旅游文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
[5] 邱德玉 ,中国旅游文化  科学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