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政治 > 其它相关 >

浅析胡锦涛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扬弃与超越

时间:2010-11-18 11:17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作者:玉春  

  论文关键词:民生思想 胡锦涛 扬弃
  论文摘要:在21世纪,民生政治时代逐渐开启,胡锦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民生思想的精华,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民生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是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来源
  民生问题是古代中国政治家、思想家都关注的问题。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把“民摆在比君王更重要的位置。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也提出“天下非—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唐太宗也赞成这样的观点并提出了“—治天下,不以天下奉_’。中国传统文化也把人民与国家政权联系在一起。尚书·五子之歌》中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指出了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也对应了唐太宗的一句名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对君主和国家而言,只有善待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失民心者失天下”。
  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春秋时期的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也认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西汉初期,思想家贾谊在大政))中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系统地阐述了治理国家应以民为本的思想。
  历代有远见的统治者都能认识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重视农业,珍惜民力,减轻赋税,休生养息,奖励耕垦,兴修水利,推广技术,发展生产。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在位期间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中国历代贤明统治者都已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国家兴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大都能体谅民众疾苦,关心和重视百姓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也要看到,这种民生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其重民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维护和实现其专制统治长治久安,根本起不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作用。而且统治者拥有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利,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没有民主,不能保障人民实际拥有的和应该拥有的基本权益。同时,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在强调重民时也强调愚民,像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的文字狱,还有始于隋唐的“八股制度”,用愚民政策来窒息人民的反抗思想,麻痹人民的斗志。因此,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民生思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思想,它只是统治阶级手中玩弄的用民之道、驭民之术,是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正像毛泽东所说的,剥削阶级“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但也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对我们今天如何去认识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都具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胡锦涛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扬弃和超越
  在2l世纪,胡锦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民生思想的精华,进行时代创新,形成了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民生思想。
 第一,胡锦涛强调人民的地位。在传统民生思想中虽有重民思想,但即使是提出民重君轻的孟子也不可能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和落实,在当时现实社会里,“民”依旧与草民、贱民、刁民相联。而且民生思想的大前提是承认君主统治的至高无上和绝对的合理性。因此,在中国旧社会,广大的人民群众始终处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胡锦涛民生思想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人人平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主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利益高于一切”,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并付诸于实践。胡锦涛的一系列民生政策方针表明其民生思想是真实的、具体的,蕴含着深刻的平等观。
  第二,胡锦涛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们必须正确树立权力观,“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人民公仆作为最根本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真正实现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
  第三,胡锦涛强调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第四,胡锦涛强调改善民生要将目的与手段相结合。传统民生思想中的重民政策只是手段,目的则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胡锦涛树立了正确的人民地位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战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经济上,推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鼓励东部继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在政治上扩大民主,使“增量民主向社会底层的倾斜”,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大打击腐败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快教育文化的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