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财政 > 税务研讨 >

改革背后的问题与隐患——读《现代化的陷阱》..

时间:2009-07-18 16:59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1949年,给了中华民族一个站起来的机会,而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分水岭——1978年就是全国人民跑起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开始。1978,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在中华大地上兴起,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转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方向。是他——邓小平同志,伟大的领路者,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挽救了社会主义的命运。

    三十年后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我深刻地感受到是小平同志带给全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带给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机会。我追寻着改革的足迹来到了改革开放19年——1997年,中国命运攸关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逝世。一代伟人与世长辞,但他开创的事业将会长存。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开始阅读《现代化的陷阱》……

    《现代化的陷阱》是当代经济学家何清涟1997年所作,她从掌握的大量材料出发,有理有据地叙述了当前改革遇到的关键问题,并试图从解决这些问题的态度出发,提出了种种选择。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运动时尚的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大贡献。然而,不可避免地,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新旧体制调整必然会发生冲撞。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地解决它、克服它,而不是消极地对待它。正如作者所说:“问题暴露得越彻底,展现地越深刻,说明改革发展越是走向纵深。”她是不可否认的智者,更是以为清醒并勇敢的学者,她引导我们剖析社会真实的另一面,她让我们看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与隐患,将改革的命运与亿万人的自身利益联系起来,以获得改革纵深的更快更好进行,以求社会主义的健全发展。

一、中国改革出现问题的概况:

    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大家才发现,所有被小心翼翼绕开的问题,最后都形成了一种之后反应,累计成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尤其是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已成为深深困扰中国经济人士的中心问题。

    所谓转轨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是研究转轨期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和影响资源配置方式的各种因素。它揭示了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和物之间关系变化的实质,包括如何清理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遗产问题。这里的遗产主要包括:一是资源的管理配置问题。在转轨期,由于种种主客观问题,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功能仍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承担,变形的权力之手介入资源配置,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猖獗;二是庞大的国有资产的处理问题。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避开国有资产发展了私有、民营、中外合资这些新的经济成分,形成了现在的综合经济体制,然而庞大的国有资产却由于权力之手的介入成为了种种利益集团寻租的“猎物”。少数权力的不法使用者利用权力系统的体制缺陷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财富最终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三是没有失业之虞的高度工作保障,这是现在国有企业改制与企业生产要素重组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其他所有制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所以裁冗员的问题现在已成为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四是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则被破环的相当彻底。由于严重变质的权力之手介入资源分配,在短短的十多年改革过程中,中国已走完从平均主义到贫富差距过大这一漫长的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改变利益主体的行为方式,这种改变既要靠制度,更要依靠人们的社会良知。

由此,建立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就变得非常必要。在改革过程中,将政治权力引出经济领域之外,追寻正确的经济伦理,将公平与正义引入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就变得日益紧迫。

二、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

    1.速度惊人的资本原始积累

    仅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就完成了当代资本原始积累,速度之快恐怕要归功于“股份制改造”和“圈地运动”。

    十五大之前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出现了很多问题。80年代中后期,当“承包责任制”再也无法在国有企业行之有效的进行,便转向了经济学家的“股份制改造”,期望因此提高企业效益,建立自我约束机制。然而,希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社会上各企业的竞相效仿,结果“股份制改造”成了社会主义一次大规模的免费午餐。由于一些掌权者的权力介入,财产权利的私人化和财产责任的公开化,导致寻租活动的进行,不但没有达到提高国企的效益,却加速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要真正解救国有企业,我们应当用股份制对国有企业进行重组,建立有效约束经营者的外部机制和将财产权利和财产责任相结合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资源的浪费。

    另外,圈地运动也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中国相当一部分权利阶层与利益集团相勾结,将寻租活动延伸到国有土地资源的配置中,使土地的大部分收益通过“灰色渠道”流失,掌权者从中获益,造成了收入分配畸变,是我国丧失了意思积累建设资金的重要机会,同时也使我国的住房政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2.国企改革——经济改革的“瓶颈”

    国企改革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瓶颈口。主要问题是债务过重、企业办社会、冗员过多,还有两个根本性问题无法回避:产权问题(国企行为日益政治化决定其无法适应日益市场化的外部环境)和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是否相容(国企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严重混淆,使国企的游戏规则和市场法则不相容)。在国企财产权利私有化的漏洞中,领导干部腐败现象丛生,公款吃喝玩乐、贪污受贿、随意安插亲信、将国有资产私化等等。不禁我想到了社会上现在腐败的情况正如作者所预料的已经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境地,尽管反腐败斗争不懈地进行,可仍有一大批人在风头浪尖上为所欲为,报纸上经常会有腐败分子的案件,可毕竟查处的是少数,人有数不尽的腐败分子逍遥法外。腐败现象已演变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正确进行国企改革的同时,用有效的机制防止腐败,肃清领导的思想与错误观念,解决得好坏关系到社会公正,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3.寻租活动的社会根源分析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体制上说是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我国还不具备市场能力,仅处于“模拟市场经济阶段”,使部分人得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改革进程中进行肆无忌惮、大规模的寻租活动。寻租活动的展开主要是通过一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这种网络能牵动很多资源的流动,并影响资源的流向,更甚者,它成为了寻租者逃避法律制裁的庇护者。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前些年的一种说法:在改革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有冲突,二者是鱼与熊掌的关系,要想达到经济发展必须牺牲社会公平。并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腐败有助于消解体制内不利于改革的阻力。由中国十几年的改革经验证明, 腐败的产生使社会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一是对政府机能的侵蚀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权钱交易刺激了官本意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畸形发展,权力垄断社会要素的现象随处可见,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是在意识形态方面,权钱交易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