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职业教育 >

高职生厌学现象与心理教育对策

时间:2011-12-02 12:38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生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厌学现象让人堪忧,全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生厌学心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希望借此对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心理教育

一、前言
“现在学生怎么这么经不起打击,动不动就要逃学。”对于这种言论在网上很多,社会中也不乏微辞。如今学生教育质量的议论很多,这其中很大一部份厌学现象发生在高职院校。如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于2006年1月14日就因学习成绩不合格一次劝退了78名学生 。尽管这次劝退风波已经过去两年,但其中隐含的高校厌学现象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优化人才结构,加大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再加上企业对高学历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渐加大,使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对学生招生比例也在逐年扩大。人数多,竞争压力自然加大。现在高职院校生大多是80、90后的独生子,心理承受能力很弱,多受到父母的溺爱,极少受到挫折,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占多数,不喜欢学习,更讨厌吃苦。加之高职教育改革未能落到实处,许多教学方式仍以老一代传统理念为主,实行填压式教学策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专业的热爱,学习兴趣减弱,厌学现象频发。
二、厌学及心理原因分析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 。
笔者认为厌学原因不是因为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原因夹杂在一起,潜移默化慢慢形成,再由某件事情形成导火索,一旦爆发,后果就是逃课、自杀等极端行为逃避学习。主要原因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就是读书考试上大学。具体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导致一遇到挫折就容易失去信心,陷入迷惘状态,对为什么学习抱着疑惑的态度,久而久之,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文化基础簿弱。高职生大多是因为学科成绩或偏科才报读,所以文化基本功不扎实,以于课堂上一些深层次的知识点,往往似懂非懂,有些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的状态。不懂就容易使学生自信心降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面对堆积如山的问号,学习难度的加大,厌学情绪就会随之而来。
第三,自我放弃心理。进入高职的学生大多是高考成绩较低的学生:一方面高职学生认为高考的失落让自己进入了高职生这个“无用”的群体,精神一蹶不振、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意识缺乏、动机不强;另一方面高职生对个人价值观的认识不足,认为在高职只要基础知识学一点、专业懂一点,能维持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即可,不需要高深的知识。学习不努力,吃不得苦,请吃饭完成作业,在网吧通宵达旦,玩手机,谈恋爱,白天在宿舍的床上“上课”,考试作弊,甚至屡现打架斗殴现象。
第四,享乐主义思想。现在的学生都不是在战争背景下出生的,很多都是在父母宠爱下、呵护下成长,极易养成享乐主义。再加上很多学生认为高三读完了,吃了那么苦,大学就是玩的,轻松的,再加上大学实行的是开放式管理,家长不在身边,没人约束,不玩白不玩的心态萌发,就更忽视自己的学业,尽情玩耍。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更加重享乐主义的形成,学习不通过努力很难取得好成绩,可是网络游戏或其他网络活动,只需要一动鼠标,就能获得成功,从中找回自信和成就感,所以因网游等其他活动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不在少数。
第五,补偿与失落心理。个别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高职生觉得自己过去埋头学习太苦太亏,在生活中有一种补偿心理,盲目地和别人比吃比穿比享受,当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和别人相比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导致自卑和嫉妒,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由于过多的精力用于生活上的追求享受、攀比,从而无心顾及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很多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对进入职业大学有一种失落感。因而高职学生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动机不稳定。而且,由于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为主,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而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这就更加剧了其失落心理。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方面主要就是在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上,使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首先传统的 “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并未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仍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整堂课缺乏互动,课堂氛围不活跃,试想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吗?其次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更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如一些计算机课程书籍,里面都是纯理论的原理说明,缺乏实际案例,这样即使弄懂了,也会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这无疑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心理是必然的。
3.家庭方面的原因
且不说现在社会很多离异家庭对小孩造成的影响,就算在正常家庭中,父母教育责任的偏颇,也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首先,在某些家庭中父母认为上大学就应该上重点大学至少了要二本以上,对于高职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上了没用的感觉,认为孩子就算上了职业学校,这辈子也甭指望出人头地。所以就放任不管,此时孩子认为自己父母都觉得学校不怎么好,我上这种学校能好到哪里去,于是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等毕业,甚至厌学弃家的都有。其次,当前家长教育子女方式不一,但总的说来极端化明显。要么爱你不知道有多深,要么恨之不知有多少。溺爱和责爱两种极端方式,让小孩心理素质极端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这样自然而然产生厌学情绪。
4.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传统思想偏见。认为上大学才是人才,在职校是蠢才的想法的人很多。特别是高职院校生毕业后,去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以高职院校毕业为由不录用时,特别容易让学生心理受挫,产生厌学情绪。
三、厌学心理教育对策
笔者从上一章分析了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的原因,认为当前解决高职生厌学心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首先从学生自身出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各高职院校多多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和一些职校优秀毕业生、企业家的演讲报告会。这样以事实说话,让学生觉得高职生也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其次对学校而言,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角度和用人单位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容易接受,学到的东西实用性较高,符合企业要求。
还有对家庭来说,家长改变自己小孩无用论的想法,转变教育理念,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要把握度,不然往往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最后,党的十七大指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改变就业结构。基于此,全社会应该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心理,不能歧视高职生,要一视同仁,看重的是人,而不是学校,重视的是人品学识,而不是学历。
四、结语
80、90后高职生不是另类,是改革开放背景下出生的新一代,只有站在他们角度,分析他们的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策略及时引导,纠正。笔者将在今后工作中,加强对80、90后新时代高职生的心理分析,希望对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燕,江立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 罗晓.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千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