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教育理论 >

探析中医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2-11-09 14:43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  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医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突破了传统研究中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泛泛而谈,通过借鉴国外教师专业化的举措及有益启示.结合当前中医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实际,给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策略,从自主意识和体制建设等方面为中医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教育被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大规模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意识到,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教师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以及教师教育的制度保障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包括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教师专业化的模式等等。对在实践领域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尚缺乏建设性的研究。尤其是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建设方面,我们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也缺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文将在教师专业化理论背景下,主要针对中医院校重新审视教师专业化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不断开创教师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和新思路。
1教师专业化概述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包括:
1、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国家对教师任职的要求不但要有规定的学历标准,同时应具备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同时具备以下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有职业理想和追求;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道德素养;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实际行动;
2、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3、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4、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接受新知识,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不懈的学习与探索过程来充实其专业内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成为一名熟练的专业人员,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其发展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二是指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三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三个层次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另外,教师专业化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思潮,还是一种教育制度:
所以,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又是一个发展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不断更新、终身学习的追求过程。
 2中医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 但对教师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从法律角度首次明确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教师队伍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从法律上奠定了教师专业化的开端。2001年4月1日开始,我国第一次开展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这些政策与相关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标志着我们对教师职业专业性认识和实践在不断深化。
近年,随着高等中医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大规模扩招,各院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对于师资力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有的学校实行“全天候排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整天忙于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势必影响其专业发展。其次,大批年轻教师被补充进了高校教师队伍。一方面使教师队伍的总体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又给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这些年轻教师呈现出高学历化的趋势, 但由于他们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 缺乏相关的专业发展培训与实际教学经验, 因此专业发展能力还亟待加强。目前我校青年教师人数比例约占50%,他们的专业知识一般都较出色,知识面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强,外语、计算机水平高,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敢于冒险和接受新事物的挑战。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最可贵的潜质和品质。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来自非师范类院校,未曾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职业训练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造成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自身文化底蕴不够。因此表现出:讲课条理不清晰,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逻辑混乱,语言不简洁,讲课不生动等。
2.1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意识缺乏
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古国,我国拥有一套社会公认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的道德规范性和文化传承性是教师专业能力评判的主要依据。目前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和发展关注相对偏少,加上高校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教师的发展成了个体的随意活动,不具有连续性。长期以来,由于过分的夸大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对其生产知识的职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定程度上虽然提升了教师光辉的外表形象,但是教师的专业地位却被固定在只会传授知识而缺乏学术研究上。人们觉得教师不应该过多地追求物质上的东西,结果造成了教师的待遇相对其他职业来说相对偏低。在现实的处境、职业的压力以及工资的收入面前,使教师们越来越难于相信他们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职业,他们的幸福感及自豪感往往被现实的不公平及种种社会生活压力所消磨。他们容易感到筋疲力尽,不被别人赏识和无满意度,导致无法吸引一些有见识的人留在这种职业上。
其次,职前由于对未来的教师工作缺乏一定的忧患意识,并且有盲目乐观的趋势,缺乏克服紧张、害怕的心理和一定的经验。青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作为学术研究者的角色,教学上局限于以知识传授知识,教学过程中没有溶入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对所教科目进行归纳总结,只是消费知识,却不生产知识。从职前培养开始,教师就将专业发展定位于提高熟练程度和经验增加,这种意识上的不重视,成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道首要屏障。
    2.2青年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整个教师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庞大并且状况相当复杂,由于长期在一线教学,许多教师缺乏系统性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以及先进的现代信息教育教学技术,渐感力不从心,这些已成为阻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说明了我国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以师范院校为主,但办学部门、教育研究人员对教师专业性的概念和标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2.3部分青年教师科研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由学科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三大类构成,它们之间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出教师的从教能力。科学技术和经济突飞猛进,对高等中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研,而高水平的科研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科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水平,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高校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只有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积极的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丰富、更新知识,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动态,把学生引导到科学前沿,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的课程设置体系一直围绕核心专业学科开展,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比例失调。特别是伴随院校的扩招,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多数教师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对科研缺乏研究热情,参与意识不强。有的论文与教学的实际相脱节、东拼西凑、空洞无物。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花钱发表劣质文章等投机现象。为了职称晋级,有的教师只注重论文的简单拼凑,而忽视真正的研究过程,不愿意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查询文献等准备工作,结果写出来的论文并不是自己思考和探索的结果,当然就更谈不上研究和创造了。
2.4个别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即担当教育者这一社会角色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品德。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取决于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关系着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高等人才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术与利益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部分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的高校教师在利益的驱使下,挡不住诱惑,丧失了科学的精神气质,守不住学术道德要求,现实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常常表现为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学缺乏热情,职业情感淡漠,急功近利,缺乏协作精神;人格缺陷等等。个别教师存在学术风气不正,主要有抄袭剽窃、粗制滥造、篡改甚至伪造数据等不良现象,不利于发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提高高校的科技竞争力和学术氛围。
2.5相关制度不完善
1、教师发展激励评估和体系不全,既起不到激励教师自主发展的作用,也反映不出教师的实际水平。
2、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由于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分离,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学术研究上都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但是政策上通常又让学校承担起培养高校骨干教师的任务,由此导致了培训内容重复、培养层次倒置、教师继续教育水平整体上特别是学术水平低的不正常现象。
3、课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实用性”,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技术化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关注不够。
3促进中医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随着高等中医教育制度的改革,需要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当前,我国中医院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总体来讲仍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潮流,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推进中医院校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
3.1树立新理念,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教师专业化的一般理念是指它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由“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两者构成的。教师职业专业化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进程和水平,而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终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同时教师专业化还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
3.2加强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性专业训练体系
经过了职前的教育训练并获得了教师的资格,已经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并不意味着是合格称职的专业人员,“学者型”的高校教师不是单纯依靠职前培养能完成的,必须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及职后继续教育才能趋于成熟。对青年教师培训的期望体现在:
?培训的制度:建立培训学科证书制度;
?培训的方式:脱产进修,
?培训的重点:科研能力、教学媒体、外语与计算机;
?培训的课程:向边缘拓展,增加横向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单单通过学历学位教育、听听专家讲座就能够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体会,才能获得课程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学校可建立自培基地,开展校本培训,让所有教师在发展课程中发展自己。校本培训,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课程资源、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专业理论的增长和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校际观摩交流,短期培训班等方式,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此外,开展新教师的入职指导也很重要。
3.3加强专业组织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科研和创新能力
1、加强培养自身科研素质,完善知识结构
教学和科研就好比是教师的左膀右臂,科研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两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深入系统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注重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自身的特点,学习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学术资讯,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收集与整理资料能力等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适应科学研究日益发展的需要。
2、创造和谐的科研环境
青年教师是高等中医院校发展的基础和生力军,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土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良的群体结构,是推动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学校科研梯队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要给予青年教师系统的指导,对他们的科研业务加强培训,与他们共同分享科学研究活动的经验。同时,学校应该建立一套以人为本,规范合理的科研管理体系,实施客观公正的竞争机制,为确保青年教师顺利地开展各项科研活动提供一个公正而又充满竞争的科研环境。如给予适当科研启动经费和科研预研经费,设法改善青年教师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尽可能地为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提供方便。
3、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一方面,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的支持。学校可以整合现有的科研资源,形成科研团队,积极争取科研立项,也可以采取设立如青年科研基金等形式。另一方面,要提供良好的科研硬件条件,加大投入实验器材、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等,为青年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
4、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动力。根据教师对利益追求的层次和需求的不同,科研管理工作应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从事科研的每个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薪资、奖励等分配上要进一步向他们倾斜,从制度上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3.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一是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程,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学校行政部门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加强在职学习教育,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政治思想和科技文化修养。三是及时总结推广本行业本校区具有优良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四是政府和学校应从科教兴国战略角度出发,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采取各种有效途径,适度倾斜政策,鼓励广大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规章制度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助推器。道德自律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加强监督制约是清除不道德行为的有力措施。一是加强舆论监督,一旦发现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应予以曝光,使之受到公众的谴责。二是加强群众监督。广辟在校大学生的监督渠道,倡导领导热线、群众接访、开展评行风活动等。三是加强法律监督。重视法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引导力和可行性。
3.5完善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体系
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实行教师专业化离不开教师专业标准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的建立。
1、建立严格合理的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采取严格的考核评定的措施,建立起评定教师资格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指标体系,使教师资格认定做得更客观、公正、合理,进一步发挥其促进和保证教师教育发展的杠杆作用,防止资格认定流于形式。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它的实施,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格筛选,吸收非师范类优秀人才从事教师工作,打破师范院校“专营”教师教育的格局,有利于形成教师队伍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还不到位,集中表现在只注重教师的专业教学理论,对实践能力方面考核并不重视。鉴于此,可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细分为临时性和专业性两种,并实现专业化高校教师非终身化,促使高校教师为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而终身学习,不断走向专业化。
2、加强和完善教师聘用制度
1) 综合考虑学校各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岗位
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是高校教师职务聘任的前提和基础。原来统一组织高校教师系列高级职务评审,难以考虑到各高等院校的岗位结构和专业发展、专业建设的具体需求。中医院校根据其自身办学目标和条件,从各专业长远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注重不同专业之间的平衡,使得各专业之间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分布更为合理,有利于各专业教师梯队建设。对需要大力加强的重点专业和弱势专业,学校在设置岗位时给予重点扶持,充分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预留了足够岗位以吸引优秀人才。
2)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在科学合理设岗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明确责、权、利,进行公开招聘。同时加强聘后履职考核,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岗位管理”。
3) 适当考虑新老教师间利益冲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基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可实行老人老办法,适当照顾那些教学效果好、学历条件欠缺的老教师,同时制定向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一方面,实行优秀人才“即时上岗”制度,成立专门引进人力资源职务聘任小组,对优秀人才随时引进、随时聘任;另一方面,制定破格晋升条件,聘任时重业绩、淡学历与资历,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无论在理论探索方面还是实践操作方面,对教师专业化这个问题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既要立足于本,又要与时俱进。只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变成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轨道,这才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秀江,韩杰.教师专业发展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7 (5)
2) 刘恩允. 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6)
3) 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物[M].五四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版
4) 顾怜沉,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 (6)
5) 刘灵燕、李建超、骆腾.高校教师教育现状与体制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4
6) 颜忠军.当前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1)
7) 张柏清,孙泽文.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 (21)
8) 张映锋.浅谈高校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7)
9) 陈志君,李英.论高校教师专业化[J]. 航海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