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教育理论 >

创造参与条件,注重学法指导

时间:2010-01-05 09:37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关键词:实践  表达  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创造参与条件,注重学法指导,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造条件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参与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做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做一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事先准备好等底等高的透明的空心圆锥形杯和圆柱形杯各一个,让学生用圆锥形杯装满有颜色的水倒入圆柱体杯内,三次正好装满,并再让学生将圆柱体杯装满水,分三次将圆柱体内的水倒入圆锥体杯内,让学生观察到正好可以装满3个圆锥体杯,这样反复操作演示,从而得出: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形体积的三倍,即为:V锥=1/3SH。
又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学具进行操作演示,将一个圆若干等分后,拼割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我要学生说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圆的什么?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圆的什么?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同原来圆的面积相比较,有什么关系?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周长同原来圆的周长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相差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面积。
这样,让学生的手脑并用,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记忆能力。
二、注重准确归纳分析,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很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归纳分析,无论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我都做到让学生把演示过程、概念法则、运算顺序,解题思路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把感知上升为理性。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说出制作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圆柱体的侧面剪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说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
又如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我要学生说出“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何联系与区别;在学习了“化简比”后,我又要求学生说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这样通过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既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学生创造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条件。
三、注重知识激趣引思,营造热烈课堂气氛
在教学时,我注重在知识的关键、转折等处,激趣引思,营造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姿态。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农场在腾格里沙漠进行种植实验,情况如下:
(1)、沙棘种植25棵,成活23棵。
(2)、胡杨种植20棵,成活18棵。
(3)、白杨种植50棵,成活41棵。
请问,哪种树成活的棵数占种植棵数的分率高?
此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认真动脑思考,积极寻求正确答案,这样就能很快地引入“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供和谐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民主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必然为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乐于发表见解。
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后,我出示了下面一题:“手机通常的话费标准是:每月基本月租费25元,每分钟接听或打出的通话费都是0.40元。计费方式是:每月话费总额=基本月租费+通话费。
1、四月份,李叔叔手机接听80分钟,打出120分钟,这个月李叔叔要付出多少元的话费?请展示出你的计算。
2、五月份,李叔叔一共付出手机话费93元,这个月李叔叔通话多少分钟?请展示出你的计算。

3、现在通讯公司推出几项优惠方式,让大家选用。
(1)、按照通常的话费标准计算,总话费给予优惠20%。
(2)、基本月租费36元,打出每分钟0.3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
(3)、免收基本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45元。
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式。并展示出必要的计算。”
我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但解答了问题,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己会学
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的趋势,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让他们“会学”。
如在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人从甲地出发,越过一座山到乙地去,整个路程共27千米,且都是上坡路和下坡路,共用了7小时,又知道他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每小时行4.5千米,照这样计算,他由原路从乙地返回甲地要用几小时?”
这题一般解法为:设从甲地去乙地时上山的时间为X小时,则得方程:
   3X+(7-X)×4.5=27
整理得:3X+31.5-4.5=27
解得:            X=3
即上山去时上山时间为3小时,下山时间则为:7-3=4(小时)。去时上山的路程为:3×3=9(千米);下山的路程为:4.5×4=18(千米)。因为他返回时,原来下山的路程改成了上山的路程,要用的时间为:18÷3=6(小时);原来上山的路程改成了下山的路程,要用的时间为:9÷4.5=2(小时)。这样,他从乙地返回甲地时要用的时间为:6+2=8(小时)。
这样解答显然较为麻烦,我启发学生能否想出更巧妙的解法?学生经过思考并讨论,学生提出认为可尝试用整体分析的方法进行解答。我请他说出解答方法。他说,因为这个人是“原路返回”,因此可知道,他去时走的“上山”路正好是回来时要走的“下山”路,同样,他去时走的“下山”路正好是回来时要走的“上山”路。因此,从整体上看,他往返一次所走的“上山”路和“下山”路都恰好是27千米(分别各为一个全程)。
因此可得,他往返一次所花的总时间应当是:
27÷3+27÷4.5=9+6=15(小时)
而他去时共用了7小时,从往返一次所花的总时间减去去时的时间,即为由原路从乙地返回甲地用的时间,因此可得,他由原路从乙地返回甲地用的时间为:15-7=8(小时)。
这样,通过比较转化,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类推的方法,同时还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使新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学会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和原则,并不断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会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