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文学 > 古代文学 >

浅论王维的禅言诗

时间:2009-07-21 16:04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盛唐气象决定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应该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儒家哲学从整体上来说,也指示世人学而优则仕,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哲学的熏陶,传统的读书人中,隐者并不多,这不多的隐者中,绝大多数还是生逢乱世,欲为太平犬而不可得,进而便明哲保身,夹着尾巴做人。因此,生逢盛世,如果没有受到其他思想的冲击此外又找不到其他的容器来盛装自己的才情,选择隐居,甘当隐士,这多少便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王维,确切地说,是暮年的王维,却做到了。王维之所以做到了,其原因恰恰正如我在前面说到的,一是他的思想受到了佛学禅宗的影响,另外他也找到了盛装自己才情的容器,那就是山水田园。王维之所以选择归隐,并不是因为仕途的坎坷,此外更不是对时代、对人生的失望。如果硬要从这方面来解释王维的归隐,那无疑是讲不通的。王维,这位二十岁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的少年俊彦,虽在政治上偶有波折,,但即使在安史之乱被迫接受伪职,不幸成为“唐奸”后,也能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能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当然了选择归隐也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像《红楼梦》里面的柳湘莲一样,但暮年比不得年轻人那样有血性,况且也没有半点的迹象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阿Q先生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阿Q先生还说,秦……虽然史无证明,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但落实到具体的王维身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王维选择归隐,只是转换一种生存方式而已,而这种生存方式的转换,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从王维的归隐诗作中可以看得出来,王维归隐之作,平淡悠长、明净爽朗、兴象玲珑、无只言片语的不满、厌恶、看不到繁华褪尽之后对繁华的苦苦追索、甚至回味。因此说王维是一个登堂入室、炉火纯青的诗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得道的高僧。王维的归隐之作,原原本本论说的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一种思考。

人到暮年、历尽沧桑、铅华褪尽、心如槁木、该去的任他去,该来的随他来。相对于王维而言,同时代的另外一位隐者-孟浩然,则“我”字太重。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巾。 

欲取鸣弹琴, 

恨无知音赏。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泪也罢、恨也罢、愁也罢,诗人寄情山水,融景入情,主观性太强,说到底取的是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走的是杜甫现实主义的道路,但又迈不开步子,承担不起诗史的重任,嘤嘤嗡嗡的只能吟两句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见月缺花残,则黯然泪下。这样的隐者,想来过得并不是很愉快,难怪五十来岁就短命了。对于王维,我认为他的诗情景交融是一种艺术效果,但从更深的层次上来发掘,我想王维在写诗的时候所要追求的,恐怕更是一种有景无情。正如我在前面说到的,他要阐说的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一种态度。

 

  空山不见人, 

 

  但见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诗人的主观意图和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都知道,禅宗追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王维的隐居生活,绝对不同于那些厌倦了都市生活的现代人,陡然间揖别繁华,跑到某个他所谓的原始部落里边呆上一月半载,然后又跑回来,最后还忘不了在晚报上浓墨重彩的写上三五篇不等的田园牧歌式的东西,赚几块换面包的散碎银子。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间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种真正的原生态的描写,纯客观的描写,进入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即使是我等这种没有受到佛学禅宗影响的人,也有一种四大皆空的感觉。这种空就是不思考,不思考就不带任何感情。佛家讲究一个悟字。我认为悟和思考不是同一回事情,悟和思考恰恰是相反的,悟就是不思考,停止思考。就一个人的经验而言,不停的思考和完全的不思考都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完全的不思考后就进入了悟的状态。王维说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坐下来干什么,坐下来看云,看云干什么,看云是为了不思考,为了悟。贾平凹在一篇叫做吃烟的散文中写到杭州的一个寺里有副门联是

 

   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

 

   为名乎,为利乎,坐坐再去。

 

 忙忙人生,坐下来干啥,坐下来吃烟。坐下来吃烟和坐下来看云其实是一回事情,但吃烟没有看云潇洒,贾平凹虽然号称鬼才,道行还是赶不上摩诘,在论述到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阐述的绝对不是一种人生宣言,绝对不是说,大老爷们,快来看呀,这坐在一丛竹林里面,又弹琴又嘬嘴长啸的老头,活的多么潇洒自在呀,不是,绝对不是。王维很委屈但又充满愤怒地说,我怎样生活的,我就怎样写。换句话来说,王维是怎样生活的,他就怎样写。因为他每时每刻都在悟,所以他就不会去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甚至就包括他为什么要去作诗,要怎样去写诗,要怎样去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终才能做到情景交融,他都不去思考。佛是悟出来的,王维的诗也是悟出来的。佛的爱是普爱,普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和不慈不悲是等同的。我们也就可以说王维的诗是无情的,而正因为无情,也可以说处处皆情了。这就是辩证法。

 

一句话说来,悟者无思。无思即无情,佛家身入空门,要六根清净。斩断六根,斩断的是情缘,斩断情缘之后再普度众生,这和王维诗中无情却处处见情是一脉相承的。在这里我就想到了古龙大侠的一部小说,小说的名称就叫做《多情剑客无情剑》,话虽然从不同的地方说出来,但道理是一样的。这也算是对王维禅诗的一种解读吧,但希望不是一种误解、歪解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