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政治 > 民族主义 >

和谐社区的现实选择

时间:2009-07-22 09:19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社区作为我国承载城市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的最基本单位,作为整体社会的一个缩影,各种利益矛盾均交汇于此。在现实中,和谐社区建设不仅要应对治安、环保、就业、流动人口管理、劳资关系调处、土地征用、违章建筑拆除、城市规划等多项工作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市民权利诉求的增长等诸多挑战。本文拟运用协商民主理论框架及基本假设,以深圳市A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为例,分析协商民主对和谐社区构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协商民主理论框架及基本假设   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其中,平等、自由的公民在公共协商过程中,提出各种相关理由,说服他人,或者转换自身的偏好,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利用公开审议过程的理性指导协商,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共同协商是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在社区基层民主中,主张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让社区成员(包括居民、社区组织、辖区单位等)与政府之间基于共同利益,自愿与平等地组织起来,经由公共论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平等、自由的讨论和协商,以求达成社区成员广泛接受的共识,从而解决社区问题。   为了展开协商民主理论框架分析,笔者提出两个基本假设。   假设1:参与民主协商的各行动主体是公共论坛——“利益场”的利益相关者。   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绝大多数个体和组织都是理性的自我利益的追求者,有着各自的偏好,在各自行动中追求自身利益,即利益主体根据自己的个人福利所得来决定采取怎样的行动。社区公共论坛是各行动主体的“利益场”,各行为主体在社区公共论坛中都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居民维护自身权益,解决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实际问题;社区基层组织希望减轻来自上级政府和居民的双重压力,摆脱“两难困境”,以增强自身与上级政府进行博弈的力量和维护社区稳定,缓和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冲突;政府组织以此给自身卸压和争取政绩;辖区单位则希望加强与政府、社区的互动关系,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各行为主体之间展开协商和对话,同时不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各行为主体在论坛中不同的行为模式:社区居民是论坛的主角,论坛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社区基层组织主要是“传导者”角色——起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政府组织是执行者,把论坛上形成的意见付诸实施;辖区单位更多的是参与,即“伴舞者”角色。参与论坛的协商对话是社区居民、社区组织、政府组织和辖区单位等各行为主体自利内在要求的外在行为表现,各自的行为动机决定了各自的角色行为(见图1)。   假设2:在公共论坛中各行动主体之间展开的是一种协商性合作博弈。   在经济学上,博弈是指理性的人或群体之间的冲突合作情形。简而言之,博弈是行动主体在受其他决策主体影响下,如何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即关涉各行动主体在冲突和竞争情况下如何寻求最大收益的问题。合作博弈假定参与者之间的协议是有完全约束力并且是能够实施的,通过一场博弈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参与者之间的无冲突的串谋。合作博弈在于行动主体的利益能否共存或包容。在社区公共论坛中,各行为主体基于自身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进行各种博弈,同时最终通过协商性的方式达成妥协与合作,即行动主体在追求利益时是相互包容的,即所谓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话。在社区公共论坛中最终是通过协商来解决社区问题,促成各行为主体自身利益诉求的实现,也即通过社区公共论坛各行为主体达到互惠、多赢的格局(见图1)。上述理论框架试以下图表示:   二、深圳市A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简介   A社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办事处辖区,是工业、商业和住宅区为一体的混合型区域,共有12个住宅小区,5万多居民。A社区内有多家污染企业,环境质量差,居民上访不断,是一个污染、交通、治安等问题都很突出的社区。A社区不仅有政府基层机构如街道办,还有蛇口港务局、四大发电厂(深圳重点能源企业)、招商局、学校等单位;街道办虽是政府一级派出机构,但它进行辖区问题治理存在一些体制性难题,需要各单位和政府机构共同治理。   社区居民作为民间行动的主体,成为社区治理的初始推动力。面对民间行动主体的维权行动利益表达,政府机构出于维护稳定、防止发生群体事件的考虑,认为迫切需要重新建立一个各行动主体的共同协商对话和沟通机制。行动主体各方开始考虑在现行体制下寻求解决办法,建立一个沟通平台。人大代表的介入为社区摆脱治理困境提供了思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在这个领域中建立一个各行动主体沟通的平台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加上社区内很多主要的单位领导都具有人大代表的身份,这些人大代表也具有反映社情民意的高度责任,本身还掌握一定的组织和行政资源,对于社区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4月,A社区的人大代表在原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员的基础上,组织社区内13名人大代表联络员正式建立全国第一个人大代表社区工作站,负责联系在社区内居住和工作的15名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助理联络员基本都是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或管理处主任,基本上覆盖了社区主要的住宅小区和单位。通过这些联络员,人大代表工作站建立了一个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和组织动员网络。工作站为居民与人大代表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联系交流渠道,为市民与政府之间搭建起一座“连心桥” 。人大代表工作站的建立,对各行动主体的利益博弈和协商提供了一定的制度空间,使得社区利益协商对话机制开始出现,A社区的社区论坛的基本框架得以形成。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