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职业教育 >

启发式教学在公共管理硕士培养中的应用方法初..

时间:2009-07-21 14:49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启发式教学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符合本学科发展的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MPA的学生特点非常适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比较分析的授课方法和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在MPA培养中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MPA;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学会生存——教育的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认为:“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的鼓励思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彻底改变注入式的教学,倡导启发式和讨论的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两份文件表明,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探讨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而在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Administration,MPA)专业学位教育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更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一、MPA学员的特点
  
  我国的MPA专业学位教育始于2001年,其设立目的是专门培养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关和非盈利机构从事公共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人才。通过系统培养,使学生较快形成现代公共政策、公共事务或者公共管理理论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和技术、从而成为公共部门合格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有鉴于此,我国的MPA教育对于学员的报考资格都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凡是要报考MPA的学员一般要求是国民教育序列的大学本科毕业,一般要求获得学士学位并且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MPA专业学位教育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
  这种报考资格的限定使MPA学员一般都具备比较扎实完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来自于政府机关和公共管理机构的人员占了绝大多数比例。由于来自不同的职能部门,专业背景知识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非常有利于学员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由于多数学员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公共管理相关工作,也使学员对于某些社会问题具备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甚至能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某一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报考MPA强调要具备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因此,MPA学员的平均年龄一般大于普通的硕士生,而近年来普通硕士生由于本科应届生报考比例的增加而呈现出平均年龄下降的趋势。这样的年龄结构使大多数学员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稳定的思维方式,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主张。
  MPA学员的上述特点经常使注入式教学方法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更倾向于理论研究,而理论的局限性和某些理论的滞后与社会现实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的脱节造成课堂讲授的知识常常表现出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实践证明,在MPA教学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则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和内涵
  
  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是中西公认的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启发”一词源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明白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以后《学记》提出:“君子之教,喻也”,主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明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和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做出结论。南宋教育家朱熹则把教师的启发作用进一步解释为引导、指正和释疑。
  在西方,比孔子稍晚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也被称“产婆术”,意思是为正确思想接生)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种方法教人学会逻辑地思考,形成正确的思想。
  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启发式教学的开创者,他们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则是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现代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相对,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具体方式,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凡属使用得体、行之有效的方法,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的因素,都能较好地发挥启发性的作用。不论是什么方法,只要蕴含了启发性,都能获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启发式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教学论思想,而在某一具体学科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则常常表现为某些方法的具体运用。

    三、启发式教学在MPA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MPA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表现在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下列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一)分析的方法
  比较和鉴别是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无论在个人意识和思维发生的初级阶段,还是在人类科学知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无论在构建整个人类知识门类或单一知识科目中有关研究对象分类的“知识树”分类和各种亚分类所构成的分类系统图,还是在有控制条件下尝试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程度,或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预测或推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时,比较的方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往往将比较方法看作是认识事物的“最古老、最简明和最优越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讲,比较也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将比较方法看作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了比较分析方法所具有的特殊的优越性:“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个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美国人类学家斯旺森也指出:“没有比较的思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进行对比,一切科学思想和所有的科学研究,也都是不可思议的。明显的和隐含的比较充斥着社会科学家的著作,并且一开始就是这样:角色之间的对比,组织之间以及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