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高等教育 >

任务教学法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时间:2017-07-26 12:26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任务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积极主动的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任务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分子和生命化学反应的科学,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原理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科学。《生物化学》是高职高专的医学类、农林类、工业生化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学习生物学领域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而且在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中,生物化学的知识可以直接帮助他们设计实验方案,解释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生物化学》具有密集的知识体系和快速更新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多数基础知识欠佳的高职高专学生反映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上均存在较大难度。因此,革新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势在必行。因此,笔者尝试将任务教学法引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任务教学法概述 
  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履行任务的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所学知识,在“干”中学,“用”中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用于外语教学。近些年,许多教师尝试在非语言学科中使用任务教学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任务教学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多样任务活動的完成,可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参与的大量小组活动中,每名学生都要完成自身任务,能够使教学覆盖全体学生;通过在任务活动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决策、人际交往及应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师的启发下,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易于建立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任务教学法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真实性。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履行任务的情景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尽可能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和加工真实有效的信息,从而在课堂上学得的技能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应用。 
  (二)连贯性。主要涉及多个任务之间的关系,及每个任务在授课过程中的实施步骤,即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使各个任务在授课的过程中达到流畅和逻辑上的连贯。任务教学并不是在一节课中插入了几个活动,也不是许多活动在课堂上毫无关系的堆积。任务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任务教学中,一节课的几个任务或者一个任务的几个子任务应该是互相关联、拥有同样的教学目标或指向,并在内容上是互相衔接的。 
  (三)可操作性。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该任务在课堂环境下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尽量避免程序复杂、环节过多的课堂任务。必要时,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四)实用性。设计任务时不仅要注意形式,而且要考虑任务的效果。每项任务的设置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设计任务时,不能为了任务而设计任务。老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完成任务创造条件,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达到教学目的。 
  (五)趣味性。这也是任务教学法的优点,通过有趣的课堂交流活动,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学习。重复的、机械的任务类型会使学生会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此任务的设置要多样化。任务的趣味性不仅来自任务本身,还可以来自多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互动和交流,任务进行中的情感交流、人际交往,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兴奋感等。 
  三、任务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高职高专《生物化学》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高职生化工程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对核酸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学知识较肤浅、不系统,没有深入到核酸的分子水平上。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遵循学习认识规律,设置具体学习任务并采取灵活教学方法,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具体实施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任务一: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几下问题: 
  1、DNA是什么物质?为何DNA 能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应用吗? 
  教师评价学生任务完成程度,并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二)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以往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并进一步设置 
  任务二: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师在实验后要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原核细胞的DNA 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 
  (三)加工、整合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 
  任务三: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解:“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 和R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 和RNA 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任务四: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师注意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 
  (四)系统小结, 反馈与矫正 
  巩固强化,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 
  (五)任务教学法效果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内容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四、结语 
  当前高职高专的单独招生已经成为大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法的尝试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实现了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对提高学习兴趣和高职高专的整体教学质量带来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