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证券金融 > 银行管理 >

世界银行推算的中国购买力平价结果及其问题

时间:2010-01-11 09:47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世界银行于2007年12月中旬和2008年2月底分别公布的2005年全球ICP项目初步报告和最终。数据显示,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3.45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汇率的42%,并据此调整了中国GDP总量和人均GDP。新公布的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国价格水平、基于PPP的GDP和人均GDP等指标,较深入地剖析了数据质量问题。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 国内生产总值 价格水平 国际比较
  
  世界银行2007年1 2月中旬和2008年2月底发布了2005年全球国际比较项目初步报告和最终报告,重新评估了中国购买力平价(PPP)、GDP总量、人均水平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是世界银行根据中国11个城市(即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哈尔滨、武汉、广州、西安)调查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统计资料推算的。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PPP数据及其国际比较结果,既不同于传统汇率法测算的结果,也不同于世界银行以前公布的研究结果,从而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中国PPP结果和价格水平
  
  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PPP为1美元等于3.45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汇率8.19的42%。也就是说,中国PPP水平要远远低于汇率,国内价格水平要低于国际价格水平。我国价格水平(Price level index,简称PLI),亦即PPP与汇率之比,在146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98位,在世界上属于中低水平,与秘鲁、阿根廷、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相当;在亚太23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9位,属中等水平,与印尼、菲律宾、泰国价格水平相当。总体上,人民币实际购买能力要比名义汇率强,国内价格水平相对较低。在GDP三大支出分类项目上,由于国内劳动工资水平较低,政府公共消费支出项目的价格水平较低,购买力较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为主的居民消费支出项目,价格水平相对也较低;而以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固定资本形成项目的价格水平相对较高,购买力较弱。
  
  二、中国GDP总量的国际比较
  
  在GDP国际比较中,通过PPP来剔除各国价格差异因素,通常把基于PPP法测算的GDP和人均GDP称之为实际GDP和人均实际GDP。而汇率包括各国间价格变化的因素,把基于汇率转换的GDP和人均GDP称之为名义GDP和人均名义GDP。按世界银行新的PPP数据推算,2005年中国实际GDP总量为53,332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总量的9.7%。而按汇率法测算,中国GDP总量为22,438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排在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之后,占世界总量的5.1%。我国实际GDP总量明显大于名义总量。在GDP总量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中,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国内价格水平较高,实际GDP规模要比名义规模低10%~20%,而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价格水平相对较低,实际GDP规模比名义规模分别高出1.4倍、2.0倍、1.2倍和0.8倍。
  
  三、中国人均GDP的国际比较
  
  按PPP法测算,中国人均实际GDP为4,091美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14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85位,比名义水平多2,370美元,与秘鲁、埃及、斐济水平相当。我国人均实际GDP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9.8%,日本的13.5%。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人均实际GDP要高于名义水平。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人均实际GDP要低于其名义水平。
  
  四、世界银行推算的2005年中国PPP结果与以前研究结果的关系分析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每年估算并公布中国的PPP数据。资料显示,世界银行按以前的研究结果推算,200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约为1美元等于2.08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汇率的26%。根据世界银行《用于贫困国际比较的购买力平价:资料来源和方法》介绍,中国PPP数据是在我国学者任若恩、陈凯(1994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适当调整,然后利用中美两国相对通货膨胀指数进行外推而取得的。世界银行新公布的2005年中国PPP推算结果与以前的估算结果有较大的不同,上调了中国PPP值,下调了据此推算的中国实际GDP规模,修正幅度达40%,中国实际GDP规模居世界第2位的格局没有改变。
  世界银行不同时期推算的中国PPP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世纪80年代末与2005年两个基准调查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价格决定机制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者为基础推算的PPP结果已经严重偏离实际。世界银行2005年全球ICP结果与以1 993年为基准年推算的2005年比较结果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国家实际GDP被调高了,另一些国家则被调低了。总体上,对发达国家PPP修正幅度较小,对发展中国家的修正幅度较大。而且,购买力平价的测算是一个非常综合且又十分复杂的统计过程,受基础资料来源、调查范围、调查点和规格品样本、比较对象、汇总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年份调查的统计测算结果之间有较大的偏差是必然的。
  总的来说,因基础资料不完整以及外推时间太长等问题,世界银行以前估算的中国PPP数据已严重失真。新公布的PPP数据是在中国首次以部分地区参加ICP活动基础上测算的,应该比以前的估算结果更合理些,更能反映现实情况。
  尽管世界银行推算的2005年中国PPP结果朝着更合理的方向逼近,比以前估算的结果要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但是,受推算方法、基础数据来源以及ICP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固有难题等诸多因素限制,数据质量问题仍比较突出。集中表现在居民实际消费(包含政府用于居民医疗、教育、住房等服务的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政府公共消费三大支出分类项目PPP数据不协调,数据结构明显不合理。
  通常以按本币计算的指标结构为基础,进行经济结构分析,以反映本国经济结构变化和各支出组成部分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按本币计算,2005年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支出、政府公共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三者比例是46%、9.6%和44.4%;按分项目港元PPP转换,三者比例是50.6%、12.9%和36.5%;按分项目美元PPP转换,三者比例为42.1%、19.8%和38.1%。三组支出结构数据明显不同。按PPP结果转换,政府公共消费支出比例偏高。PPP数据在支出分类结构上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从经济现象来判断,我国生产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居民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偏低,其货币购买力应该相对较强;而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机械设备和建筑品价格较高,在固定资本形成上货币购买力应该相对较弱些。世界银行推算的中国三大支出分类PPP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一趋势,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PPP值最高,为1美元等于3.7元人民币;其次是居民消费支出项目的PPP值,为3.46;政府公共消费支出项目的PPP值最低,为1.53。问题在于,由于世界银行推算全国平均价格水平所依据的样本资料代表性不足、基础资料不够充分以及ICP理论方法本身不完善、实际操作中估算误差较大等原因,造成政府公共消费支出项目的PPP值偏低,高估了其实际支出规模和比例;固定资本形成中建筑项目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