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英语教学 >

唯美主义艺术之树上的奇葩——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看王尔德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时间:2011-12-21 11:37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 要: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长期生活于各种矛盾之中,对个人可以无忧无虑、充分自由发展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在他唯一的政论文《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一文中他对个人主义价值观进行了论述:凸显个性、反对平庸;艺术至上、反对私有制。尽管这种通过艺术教育来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近似于乌托邦,但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美主义思考。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 个人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是英国文学史上极富个性的一位作家。他生活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在创造了极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摧毁着许多传统观念的基础,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上的制度观念和道德观念不断受到质疑,从而产生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信仰危机”【1】。自幼受古希腊文化熏陶、对个性解放充满向往的他艰难地呼吸着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严苛、保守的空气,时不时地发出“离经叛道”的声音。
在其唯一的政论文《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以下简称《社》)一文中,王尔德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而且还通过其对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期盼(因为在王尔德看来“社会主义自身有其价值,就因为它通向个人主义”【2】)完整地表达了其个人主义价值观。生活在多重矛盾之下,各种矛盾造就了他特立独行、善于张扬的性格。“我生来就是个离经叛道的人,是个标新立异、而非循规蹈矩的人”【3】。为此,他常常招来社会的非议。他对突显自我、无拘无束的个人主义充满幻想,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对于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王尔德经历了一番思考。王尔德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凸显个性、反对平庸;艺术至上、反对私有财产。

一. 凸显个性、反对平庸
在《社》一文中,王尔德首先强调的是做一个有个性的人。“在他看来,生活是世上最珍贵的事,而生活的目的是自我个性的发展,自我个性的发展构成其个人主义的核心”【4】。他执着地认为“人类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5】,“因为只有做你自己,你才有奇妙的个性,才能成为高人”【6】。
他对凸显个性的执着追求,即使在他接受审判这样严肃的时刻也没有忘记。“在接受讯问的过程中,王尔德尽量用无理的回答使整个程序显得可笑。他的回答与众不同,充满睿智,哪怕前后矛盾,他就是要让严肃的法律程序在自己风趣而轻率的回答中变得轻松一些。他在调侃,他打趣,在讽刺,似乎浑然忘了这是在法庭,而不是在酒吧和咖啡馆”【7】。他甚至口出诳语:“我有责任可怕地娱乐我自己……我必须尽可能地向远处进发”【8】。
然而,王尔德的个性发展却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他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那个顽固、充满偏见且极为注重礼教的时期……当时的英国社会极拘泥于传统,人们一言一行都必须与严格的社会行为与道德规范相符,稍微偏离常规就会被视为脱离正轨。就是在这种状况之下,王尔德决心以瓦解这种枷锁为毕生职志,而也就是拜其个性中坚强的特质,让他成功地挑战这股强大的社会风气,并为自己在文坛和社会中找到了一个鲜少有人能与之比拟的地位”【9】。他坚信“除了自己的法律,它不承认别的法律;除了自己的权威,它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10】。
在追求个性的同时,王尔德将反对平庸视为己任。王尔德一直都努力将自己塑造成耶稣那样的人物【11】。对耶稣来说,“首要的敌人是平庸的非利士人……平庸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社会的特征。那种孤陋寡闻、装腔作势,那种讨厌的正统规范、庸俗的好大喜功、耽迷于物质生活、可笑的自视甚高,凡此种种,都使基督时代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同我们英国自己的庸人市侩如出一辙”【12】。
在《道林?葛雷的画像》中,他借道林之口,揭露了对英国大众的不满和失望:“在这个国家里,一个人只要稍微有点与众不同,有点头脑,立刻会招来一班俗物蠢货的造谣中伤。其实,那些标榜道德高尚的人自己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老兄,你别忘了,我们生活在伪君子的发源地”【13】。
“能设法让自己摆脱大众,不受制于旁人喧闹的请求……实现他们自身的完美,给自己带来无可比拟的成果,为全世界带来无可比拟的、持续悠久的成果” 【14】成了王尔德的行事处世风格。他认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无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立于城墙的荫蔽之下”自修其身而成。
王尔德认为大众是实现个人主义的障碍,他强烈反对英国大众的平庸。因为“大众力量还可能是好的;而意见必定愚蠢”【15】;“公众意见根本就没有价值”【16】;“大众有种永无满足的好奇心,想知道一切,只是不想知道值得知道的”【17】。王尔德对英国公众的平庸与无聊的揭示可谓入木三分。“英国大众意见力图束缚、压制和歪曲那个创造出有美感的事物的人,而强求报人传播事实上丑陋、可厌、令人憎恶的事物”【18】。
当“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被一种不健康的、夸大的利他主义搞糟了……情感所打动”的时候,“一个人除了自己,应该没有别的东西能危害他。人根本不应该受外面事物的奴役”【19】。王尔德将追求个性发展、反对平庸表达到极致。王尔德还将生活视为世上最珍贵的事。在他看来芸芸众生只是生存,再没有别的。当芸芸众生为生存而奔波的时候,他却以艺术的精神对待生活。

二. 艺术至上、反对私有财产
王尔德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艺术的充分发展。他认为“除了艺术的充分想象之外,我们究竟有否见到过一种人性的真正显露,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从未见过”【20】。他还以凯撒为例,从凯撒本人作为个人的完美至善与作为君王的“悲剧性的不安全”的对照中看出只有艺术才能达到真正的个人主义。同时,写过《自省录》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利乌斯是个完美的人,但他却在帝国无穷无尽的要求下显得无能无力。
王尔德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说:“在这动荡和纷争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快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何方呢?…… 在那里一个人至少可以暂时摆脱尘世的纷扰与恐怖,也可以暂时逃避世俗的选择”【21】。借助艺术的充分想象和随心所欲的构建,艺术家可以在艺术的空间里寻求心灵的慰藉。因为“她(艺术)可以随意创造奇迹,当她召唤巨兽出海时,巨兽应声而来……在她的吩咐下,冰霜可以将其银指放到六月燃烧着的火口上,长翅膀的狮子会从吕底亚的山洞里爬出来”【22】。王尔德断言,“艺术是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是一种扰乱性和分裂性的力量。它的巨大价值就在这里。因为它要扰乱的是类型的单一,习俗的奴役,习惯的专制和由人到机器的降级【23】。
王尔德对艺术的理解与现代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不谋而合。后者认为“艺术具有塑造新型主体、改造和重建世界的革命功能。艺术使个体从物化关系的罗网中走出,超越现代工业社会的平庸存在,进入到另一个存在维度”【24】。马尔库塞指出艺术中“男人和妇女不再在日常生活的重压下去谨小慎微地谈话和行为,他们在他们的爱慕和憎恨中感到更加大方,他们更忠实于他们的激情,即使这些激情会毁灭他们;不过,他们同时也更富理智、更具反抗精神、更加可爱、更具轻蔑精神,他们世界中的对象也会更加透明、更加独立、更加强劲”【25】。
个人主义思想在英国可谓源远流长。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并非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才出现于英格兰的,亦非工业经济的产物,其实,在13世纪甚至更早的时代,英格兰已经存在个人主义了”【26】。由于这种被称为“占有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注重的是个人私有财产多少。在英国,“危害财产罪受到法律最严酷最可怕的惩罚,此法律更看重一个人有什么,而不在乎一个人是什么”【27】。
因此,在追求“艺术是个人主义的最高形式”的同时,王尔德对私有财产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私有财产只会成为个体实现个人主义的绊脚石。他对私有财产深恶深恶痛绝是因为“私有财产碾碎了真正的个人主义,树立了一种错误的个人主义……它使社会的另一部分人误入歧途,负累重重,也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人”【28】。“作为私有财产存在的后果,很多人能够发展及其有限的个人主义……个人财产使个人主义完全误入歧途……人的个性已完全被他的财产淹没了【29】。王尔德认为这种“用私有财产来缓和私有财产制度所带来的可怕罪恶是不道德的”【30】。在英国社会里,财产赋予个人极大的名声,包括社会地位、荣耀、尊敬、头衔以及种种令人愉快的东西。很明显,“个人财产阻碍了个人主义的每一步发展”【31】。在列举了私有财产的这么多弊端之后王尔德认为“废除了私有财产之后,我们就能有真正美好健康的个人主义”【32】。

王尔德关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其唯美主义艺术之树上开出的奇葩。这种“拔高‘美学在伦理学之上’甚至把艺术准则强加于政体”【33】的做法由于过于理想化而永远不会结果。“王尔德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只是希望能通过艺术教育来解决社会矛盾的乌托邦理想”【34】。尽管他个人主义理想不可能实现,甚至他的关于反对财产私有制的想法有些草率和不切实际,但“王尔德尖锐地抨击了他在维多利亚晚期社会看到的统一不变与服从,这种一致性造成了一种安全的假象,为了维持这种虚拟的假象,社会试图摧毁在其成员中任何具有威胁性的智力”【35】。尽管这种通过艺术教育来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近似于乌托邦,但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美主义思考:个人创造美好的东西,国家制造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杨  霓. 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看王尔德的无政府主义政治观[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5),第145页.
【2】【5】【6】【10】【14】【15】【16】【17】【18】【19】【20】【21】【22】【23】【27】【28】【29】【30】【31】【32】赵武平主编. 王尔德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第289, 294, 296, 296, 288,308,297,309,309, 294,295,27,342,304, 300,294,290, 289,297,294页.
【3】【12】赵武平主编. 王尔德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第122, 148页.
【4】 陈瑞红. 论王尔德的审美性伦理观[J]. 外国文学评论,2006(04), 第19页.
【7】【13】 孙宜学编译. 审判王尔德实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17, 186页.
【8】 Ellmann, Richard. Oscar Wilde. London: Penguin Group, 1988. p405.
【9】 维维安?贺兰. 李纷芳译. 王尔德[M]. 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第1页
【11】陈瑞红. 奥斯卡?王尔德与宗教审美化问题[J]. 外国文学评论,2009(04), 第14页.
【24】【35】李  元. 唯美主义的浪荡子——奥斯卡?王尔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第21, 100页.
【25】姜哲军,刘  峰.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第228页。
【26】艾伦?麦克法兰. 管可秾译. 英国的个人主义起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第299页.
【33】雷纳?韦勒克著. 杨自伍译.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第480页.
【34】吴  刚. 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