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心理学类 >

“早恋”——成人目光的标签化

时间:2012-12-14 13:13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本文旨在对目前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早恋”,这种成人眼中的“洪水猛兽”现象进行探讨,通过这种现象产生的环境因素、个性意识发展等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家长及老师在处理这种问题所应持的正确态度及引导方法。
    早恋是学校和家庭现在经常面临的一个话题。独生子女,让家长的心理更加脆弱,因为只此一个,家长不能让孩子有一点失误。少男少女之间那比友情多一点又比爱情少一点的纯纯情感往往会让他们心动。老师担心的是学习成绩。当孩子出现对异性的好感时,家长和老师一味地批评、责骂,往往会使事情进一步恶化,孩子走向你的对立面,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存在着很多困惑。现结合本人在做班主任工作时遇到的类似事情,简述几点看法。
我认为要处理好“早恋”的事情,首先要弄清产生“早恋”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环境的改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害羞感”。升入初中后,青少年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新的环境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有新鲜感,但更多的是陌生感。许多适应性不强的青少年一开始就产生一种莫名的陌生感、隔膜感。在经过一段害羞、傍徨的心理过程之后,部分人便产生了一种朦胧的交友渴望。他们开始注意异性,亲近异性,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的情感,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
(2)独生子女家庭的环境所造成的青少年孤独、冷漠、自私的心理顽固存留导致部分学生寻求心理诉求。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是那么强的中学生往往不好意思找老师谈心,很多时候又得不到家长的有效的保护和引导,其免疫力毕竟有限。这就形成了新时期中学生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男女生出于座位相邻,或性格接近,或爱好相同,情趣相投等缘故,还有些是外貌的吸引,彼此间的接近,容易产生所谓“早恋”行为。?
这种所谓的“早恋”其实是他们渴望关怀的表现。?
二.兴趣转移因素
学习内容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甚至演化成厌学情绪。跨入初中,增添了新的学科如英语、生物、地理、历史等,即使是老学科语文、数学在学习的内容上要比小学阶段深得多,学习要求上要高得多。青少年面对着十几门新课程,脆弱的心灵极容易产生紧张感,如果再面临着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大呵小斥,那种紧张感自然就变成了对老师、对某科的恐惧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着一科科无兴趣可言的课程,面对着一张张无兴趣可寻的脸庞,久而久之,厌学情绪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于是部分学生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有的男生为博得女同学的好感,热衷于扮演“保护人”角色,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慨”;有的女生也因此对这些男生产生好感,这种好感和所谓的“早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三.个性意识发展的因素
个性意识的发展,造成与个人需求相冲突的逆反心理有时也能导致学生的“早恋”行为。青少年在进入初中后个性意识明显增强,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希望能独立自主,因而在老师的要求与自己个人的需求相冲突时,常常会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有的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如沉默不言、我行我素,部分同学甚至以“早恋”等老师所不允许的行为来表现反抗。其实这种早恋只是部分学生用来反抗老师教育的手段,并非成人眼中的所谓“早恋”。
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鼓励孩子早恋,但是,当你的孩子恋上了她(他)或是被他(她)喜欢上了,千万不要觉得大祸降临了,就此认为孩子的前途被毁掉了。实际上问题没有这么严重,这个信息只不过告诉你,孩子长大了。而作为老师,我很不愿意把学生互相有好感,互相写情书,看作是成人眼中所谓的“恋爱”,更多的是孩子们之间友情的体现,但是方法却不恰当地成人化。孩子说我喜欢一个女生,意思就是:我欣赏这个人,我对她有好感,仅此而已。
我认为处理类似事件,其一需冷静处理,正确引导。在孩子眼里,他们那不被认可的情感,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的,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只是目前来说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感情背后的责任。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怎样去追求真正的爱情,并让他们明白,爱,不仅是情感的付出,还意味着责任和义务。
其二转移视线,调控情绪。孩子一旦被异性吸引,就容易在认识上将对方偶像化,在行为上出现偏激。他(她)不愿将自己的事情告诉别人,我们只能在一旁干着急。此时一定要沉得住气,你要使孩子感觉到你是真正关心他,并不会只会一味地责骂,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敢于向你坦露自己。现在的孩子每天承受着沉重的学业负担,有时与同龄异性同学交往,也是一种释放内心压力的方式,他的烦恼需要有人分担,他的快乐需要有人分享,所以应该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拓宽与孩子的对话空间。再有就是双休日或节假日,家长也应该放下手里的工作和应酬,多陪陪孩子,创造增添亲情的机会。
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可如今的一些老师竟把这两者割裂开来了,自己的职责仅仅是传授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至于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情感的交流,从而培养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完善的人格,放在了极其次要的位置。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各有长处和短处,如果能健康发展,将来都会成为有用之材,并无优劣之分。所以,在孩子成长阶段,除了其品行上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要适当惩罚、不让其恶性发展外,孩子的其他东西我们都应当宽容地接纳,逐步引导,使其不断自我完善,走向成熟。
所以,所谓“早恋”只是成人眼光的标签化。所谓“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采取一些“专政”手段。所谓“早恋”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社会、家庭因素,但更离不开心理、思想因素。为此,解决学生的所谓“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正如丁有宽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付出爱心的职业,因而它才显得神圣、伟大!?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及时抛出坚实的缆绳,系住迷失方向的小船;架起温馨的小桥,把豆寇年华的心,从春天过渡到夏天。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和人生观的教育,并使知识成为学生抵抗不良影响的抗体,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帮助青少年学生消除所谓“早恋”行为,顺利渡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