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教育 > 职业教育 >

以评促建-从评估项目看上海高职质量工程建设

时间:2012-11-21 13:59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上海高职高专领域的七项评估项目,反映了上海通过评估打造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精品工程的决心和成效。
普通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统称为高职高专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等四大中心正在加速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正日益凸现,上海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也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评估工作作为推动上海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上海高职高专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效用。本文旨在浅析上海如何健全以学校为核心、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评价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教育评估巩固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优势,促进上海高职高专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输出服务社会的目的。
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质量评估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历经了兴办初期、规模扩张期和内涵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在高职高专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关的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也具有不同的功能。
(一)兴办初期(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确立了“三教统筹”(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途径,在兴办初期,对高职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准入控制,因此评估也主要是高职院校设置评估。当时依据《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国发[1986]108),评估标准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设立高职必须达到的师资、场地、设施设备、资金等最低要求方面的条件。
(二)规模扩张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1998 年新组建的国家教育部,在“三改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多一改”的指导方针,即多形式、多模式、多机制和深化改革。从 1999 年至 2002 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文件,此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各类评估工作不断推进,国家对高职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理念、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高职教育管理的选优目的、评等目的也日益彰显。
(三)内涵建设时期(2006年至今)
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文,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也被明确提到第二轮评估方案中,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方向,对新时代如何开展高职评估、评价高职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二、上海高职高专院校基本情况
    2009年,上海市各类高职院校有70多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0所。从举办者角度来看,由市、区政府主办的学院有6所,由行业主办的学院有5所,由企业主办的学院有11所,由其他机构主办的学院有8所。从院校性质角度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有14所,公办高职院校有16所。2009年上海高职高专的在校生数达18万人,年招生数超过6万人,占上海高校招收本市生源的55%以上。
上海的高职高专院校是有的是由原成人高校转制而来,有的是由原中专院校升格而来,也有完全没有基础新成立而来的,因此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
(一)本科基础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中,这些院校大多是从2003年开始举办高职教育的,总体而言,举办高职教育的历史都不长。举办者、教学管理者、一线教师等很多来自本科院校,院长或教学副院长,大多是原普通高校的校领导,退休后被聘到民办高校任职。因此,其教学管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类似本科。
(二)成教基础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原成人高校中,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前身为职工大学,又并入了中专学校,如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第二种前身为业余大学或管理干部学院,如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三)中专基础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原中专学校中,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其前身是上海市农业学校,曾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四)具有行业背景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原高专学校中,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时兆报馆”及其印刷厂,1987年升格为专科学校。原隶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0年成为上海市属高校,2003年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又如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则是由上海建工集团投资,2002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兴办。
三、上海以评估提升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举措
在上海高职高专教育质量大发展、大提高、出精品的过程中,高职高专教育评估的工作方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对于打造精品质量工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高职高专教育的评估措施主要有以下七项。
(一)评出优秀科研项目,造就青年中坚力量
为了推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为一批有能力、有想法、有激情的青年教师提出的科研项目创造条件。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07年倡议实行一项“青年科研骨干培养计划”——“晨光计划”。通过项目评估的方法,进行实践调查、层层会审、科学论证,最终遴选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业易转换、教学针对性强的项目,通过“晨光计划”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上海高职高专2009年获得“晨光计划”的资助为76万元,其中社会科学研究有14项,获得资助28万元,自然科学研究有8项,获得资助48万元。该项目的设立与实施,造就一批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不仅在专业内能够得到较大的收益,还使参与计划的大批高职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掌握了最为先进的专业特长,真正达到了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的目的。
(二)评出优秀教学团队,整合专业教育资源
在上海高职高专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能否建立起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教学团队的评选相对比较复杂,如何把专业内各方面的人才吸引到这个团队中来,如何让这个团队能够在专业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做出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评审中对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及专业团队的合作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09年评出了上海高职高专优秀专业教学团队8个,涉足的专业有交通、医药、通信、制造、建筑等各个行业,这些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专业特点、放眼行业热点、着眼于技术难题,利用团队的资源优势在专业教学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带头作用。
(三)评出教学名师,打造品牌教师队伍
温家宝总理曾经要求: 名师要上课堂。这不仅仅是要求优秀教师回归本职岗位,也是要求利用优秀教师的品牌地位在教师队伍中起到模范引领作用。评选高职高专名师,既可以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又可以激发教师队伍从事一线教学的积极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在评选的过程中,看重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力,关注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侧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正是通过教学名师的评选,让一批优秀的一线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模范,发挥了品牌教师的排头兵作用,建立了教师队伍的价值标准与努力方向,激发了广大教师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最终达到了通过打造名师来打造名校,通过打造名校来打造品牌人才,通过打造品牌人才来打造精品教育。
   (四)评出优秀教学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四年一轮的上海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评比,是上海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得到了各级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评选出的成果必须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要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还应该有利于这些成果的转化,在教学当中予以应用与推广,在人才培养中产生巨大的效益。2009年高职高专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中评出一等奖成果7个、二等奖成果10个、三等奖成果8个。这些获奖的教学成果,是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第一线上积极探索、锐意改革的水平展示,真正体现了上海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
(五)评出精品课程,培养教学典范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课程则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通过精品课程的评选,推动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使人才培养走向精品之路。在上海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评估中,充分考虑了以下几项要素:第一,是否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第二,是否以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为重点;第三,是否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第四,是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转化;第五,是否参与教育改革,并在改革中取得重要成果。2009年,上海共评出了19门高职高专的课程,这些精品课程,基本涵盖了人才市场的热门需求,为高职高专人才市场化培养提供了教学典范。
    (六)评审优秀教材,打造精品课堂
要培养出市场化需求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高职高专人才,就需要充分了解社会建设的热点与经济发展的方向,并及时掌握产业与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是教学质量的基石和保证,不但要体现理论水平,还要体现知识结构,更要体现技术进步。在评审中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教材编写,通过教材编写来促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并鼓励优先出版优秀教材、优先使用优秀教材,还对教材的使用过程进行跟踪测评,真正发挥了优秀教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发挥了优秀教材在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七)开展综合水平评估,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对高职高专院校的综合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涉及到学院的办学方针与办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学生能力建设、科研与教改能力建设等等,涵盖了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上海从2005年至2008年,开展了第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9年,正式启动了第二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上海在高职高专综合水平评估过程中,结合实际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原则体系。第一,制定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评估原则。第二,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制定分类指导的评估原则。第三,制定灵活开放的评估原则。第四,制定评建成效与政策激励相结合的评估原则。
四、对上海高职高专教育质量评估的思考
(一)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功能归位
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弱化和消除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职能,强化和新增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职能,充分反映市场的要求,通过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效率来适应新的形势。上海教育主管部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强化战略引导功能,强化平衡协调功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改革评审制度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分期分批将评估项目委托给专业的教育评估机构,而自身则侧重于意识形态,关注加强市场引导,用市场配置、市场供求规律来调整计划经济时代对内部的秩序性管理,以达到政府宏观调控、资源整合的目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设计评价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为此在评估体系的建立与评估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都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评价体系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着人的发展规律,将高职高专教育各类评估工作不断推进,不仅在评估项目上设计了晨光计划评审、名师评选等人才选拔评审,更在所有的评估项目的指标体系设计中,加大对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的分数权重,或将其设为重点指标等,在导向上给予重点侧重,引导了高职院校不仅在基础硬件设施条件上加大投入,更重视高职教育的人才储备工作。
(三)延伸指标内涵,体现地域差异
我国地域情况差异明显,高职高专所处的地域不同,其教育地位也不同,上海高职高专教育评估将地域差异纳入评估体系,准确体现教育水平所处的位置。如在上海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专门给为民办高职院校调整了指标体系,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上海实际情况,对部分指标内涵及权重进行了微调,使得其更适应上海民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网http://www.shec.edu.cn/.
[2]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
[3]上海市海教育评估院.http://portal.seei.edu.sh.cn/seei.homepage.
[4]新浪网http://edu.sina.com.cn/gaokao/gaozhicollege/index.html.
[5]王奇.在全市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
[6]“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研究课题组”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解读与问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操作规程、评估规划、实施细则.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