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文学 > 现当代文学 >

传统的中国妇女——浅析赛珍珠小说《母亲》中的女性形象

时间:2012-01-10 10:17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 作为一部旨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欧美文学作品,《母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赛珍珠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近年来,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不断升级,赛珍珠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母亲》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作品采用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细腻地描绘出一个个性鲜明、命途多舛的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形象,突出展现了旧中国传统妇女身上普遍存在的两重性格,即母性和妻性。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旧中国社会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作为赛珍珠荣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文学界对于《母亲》的关注一直都不及《大地》三部曲和《异邦客》,关于这篇小说的研究性论文也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除了国内翻译和出版单位对其不重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小说内容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既如此,作为文学工作者的我们,就应该加强对这些研究空白的重视。本文主要就是通过对赛珍珠《母亲》的主人公形象研究,深入探讨旧中国妇女的坎坷命运及其造成他们悲剧结局的社会根源。以此为读者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旧中国妇女形象。
一、中国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母性的自然流露
    《母亲》写于1934年,是赛珍珠继《大地》之后的又一篇长篇力作。相比于赛珍珠在《大地》中塑造的第二主人公阿兰的形象,《母亲》中的女主人公有了更显著的独立性。当然,《母亲》中的女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如阿兰那般的青春美好时光。同时,她又表现出了对于阿兰形象的一种超越。对于“母亲”的描写,赛珍珠是围绕其一生的性格和心理变化来展开的。着重描述了一个中国传统母亲从风华正茂、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和追求的少女时代,逐步走向苍老、颓废、愚昧麻木的晚年的人生历程。
相比“母亲”的青年时代,她与《大地》中的阿兰有着些许相似之处。她们都有着朴实的外貌,但是“母亲”在朴实之余还多了一份生动。此外,她们身板结实,都是干农活的好手,二人的身上都散发着一股土地天然的气息。特别是“母亲”眼中散发的光亮,总是给人一股慈爱和热情的温暖。她有着同阿兰一般善良的心地,对长辈的照顾显得细腻和人性。同时,内心的平和和宽容又使她们总不会厌烦婆婆的唠叨和琐碎需求。除此以外,“母亲”和阿兰都表现出对于家庭的一种责任,她们兢兢业业地操持着家中的一切杂务。同时她们聪慧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总是能将家务整理得井井有条。她们都保持着严谨的生活规律,每天都是最早一个起床、最晚一个休息,家务活全都由其一人负担。此外,她们还是丈夫耕种和收获的最好助手,她们每天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将家庭整理地干干净净。虽然日子紧张,但是她们从没有怨言,她们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一般,丝毫看不到精力疲惫的时候。在这一点上,“母亲”的贤惠更值得我们敬仰,她对于家务的热情好像是一种对于个人兴趣的热衷,每天忙完后心中总会存有一丝收获的喜悦。即使在丈夫离家出走后,“母亲”的悲伤也很短暂,她理智的思维提醒她家中还有老人和孩子需要她照顾,生活的重担还需要她一个人来承担,可见,“母亲”是一个多么镇静、多么有远见和思想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
当然,“母亲”最值得我们敬仰的品质远非这些,尤其是她性格中散发的那股自然的母性流露是最让我们感动的。对比《大地》中的阿兰,赛珍珠重点描述了其神秘的生育过程以及孩子降生给予阿兰的自豪感,而且还粗略描绘了阿兰那种天然母性的柔情。当然,《大地》中对阿兰母性的刻画还是主要侧重于心理的抗争,她对于自己孩子的自豪感不仅表现在了内心的喜悦上,也表现在面对丈夫小妾时的自信上,跟她丫头杜鹃吵架时也会自豪地说自己给丈夫生了儿子。可见,《大地》中的母性描写似乎因家庭的争斗而失去了本该属于母性的细腻温存特征,而且故事的中心人物也并非阿兰,因此,《大地》中对于母性的描写则显得不够深刻。《母亲》则不然,由于整部作品的情节都是以“母亲”的形象塑造展开的,所以“母亲”的一切品质都是作者想要细致刻画的,尤其是那种天然的母性。首先,故事中的“母亲”对于孩子有一种本能的喜爱,出嫁前她曾用自己的空乳房哄过邻家哭闹的婴孩,这便是最好的证明。而赛珍珠也特别对这段细节作了描述,未出嫁前的“母亲”在做那个动作时,内心非常复杂,夹杂着紧张和喜悦。直到婚后抚养自己的孩子时,她的这种母性的表现更加自然了,而她内心的满足感也日益强烈起来,对孩子越发地呵护和溺爱,甚至于都不忍听到孩子的哭声,而且也经常阻止丈夫使性打孩子。“母亲”身上这种天然的爱心甚至于扩大到了对所有家庭成员的关怀上。她把年迈、唠叨的婆婆当作孩子看待,把强硬烈性的丈夫当做孩子去哄,胸怀的宽广总是使她能够很好地处理家庭的磕磕绊绊。更有甚至,她有时还温存爱护家庭的牲禽,整个家庭都笼罩在“母亲”慈爱的光环之中。
可见,赛珍珠眼中的中国“母亲”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着天然母性的慈爱形象,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贤惠标准也是小说中“母亲”所具备的,她的聪慧、顽强、热情正是成为母亲的中国传统女性所具有的普遍品质。
二、残酷现实的压迫:妻性的堕落
   《母亲》面世之初,之所以在美国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当然首先要归功于赛珍珠那独特的故事结构,使得全篇内容没有任何拖沓累赘的痕迹,情节发展自然顺畅。如在描述“母亲”在丈夫失踪后,与单身的收租人暗生情欲,做出了苟合之事并怀孕。但是当得知自己的婆婆因无人照应受风寒而死时,“母亲”内心又极度自责。之后她试图与收租人缔结婚姻,但是却遭玩弄,不得已冒死打胎,但又无法忍受收租人的始乱终弃,于是假造失踪丈夫死亡的消息,以此来释放自己内心的伤痛。最后,孩子们看到“母亲”如此伤心,都来劝慰,这是“母亲”内心深处的善行和母性才又被唤醒,重新开始关注儿女的生活。这些看似转折性显著的情节,通过巧妙的衔接变得自然顺畅,由此可见,赛珍珠在故事结构衔接安排上的独具匠心。但是,这部完美的作品在赛珍珠看来却只是一堆垃圾,如果不是偶然因素,或许我们根本看不到这篇著作的问世。
到底赛珍珠对这篇作品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呢?我想解答这个问题还是应该让我们的思维回溯到作品本身。其实,一些细微的不足之处,我们也是可以看到的。例如在关键情节处理上的硬伤,“母亲”为掩盖自己被丈夫抛弃的难堪境遇,竟然如法炮制地年年花耗大量金钱造假,给邻人造出一种夫妻和睦的假象。根据前述情节的介绍,他们家庭并不富裕,又怎么有如此多的闲钱来造假呢?这一情节也是算是赛珍珠眼中的不足之处之一。当然这些瑕疵并不能掩盖作品整体的成功。尤其是在描述“母亲”妻性堕落上,赛珍珠表现出了对旧中国弃妇心理扭曲的特别关注。
纵观全篇,我们首先感到奇怪的应该就是作者未曾透露“母亲”的姓名,实际上,赛珍珠所要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女性形象。在赛珍珠自己看来,她对中国女性的感叹其实就是对当时整个世界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现象的揭露。她之所以要将“母亲”塑造成一个勤劳能干的角色,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中国传统女性的贤惠,更重要的是要控诉社会的不公使得妇女的能力无法得到施展。从题目来看,这部小说主要的侧重点应该是“母亲”的母性,但是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母亲”妻性的堕落才是最震撼读者心灵的。全书共十八章,在作品前四章中,母性的饱满使得人们看到一个近乎完美的“母亲”形象。但是故事情节到了丈夫离家出走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到第十一章“母亲”冒险堕胎,这部分情节,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母性的描述。作者在这一部分着力描写的就是一种妻性的堕落。而妻性的堕落除了丈夫的抛弃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礼教的束缚,使得这个弃妇的心理发生了扭曲,情欲和责任的矛盾使得“母亲”陷入了一种思想的停滞状态,由此,那种天然的母性也消磨残缺了。此时的“母亲”心中已经不是以家庭为中心了,对丈夫既恨又爱的复杂心理使得她忘却了家庭的责任,以至于出现婆婆因风寒过世的悲惨结局。作品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了“母亲”在被丈夫抛弃后的强烈情感和心理活动。
丈夫初离家时,“母亲”心中爱恨交织。但是漫长的黑夜和长期的独守空房,已经磨灭了她对丈夫的埋怨,心中充斥着更多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这段痛苦难熬的日子,她不仅思念之前同丈夫的美好,也时常想起同丈夫的争执拌嘴,但是无论回忆的情景是否是喜悦的,她都认为这是自己心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她记忆中的丈夫永远是最为俊美的。在她眼中,除了自己深爱的丈夫,任何男人都是粗鄙丑陋的。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睡在房中,“思念着他,拢总的怒气,一齐消散了,只留下热烈的思念。”
时间在回忆中逐渐流逝,而“母亲”心中的情欲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被燃起,“母亲”对丈夫的思念和呼喊愈发地强烈起来。“她浸在静静的狂风里走着,觉得自己的身体又恢复了青春的健康,感到一种新的渴念,需要男人的渴望。……她那热烈的渴念流露到她嘴边,她喊叫着:‘啊,回家来吧——回家来吧!’”丈夫就是女人一生的天,从“母亲”风华正茂的年轻时代,她内心就一直充满着旺盛的经历和火燎的的热情,虽然也曾因小事埋怨过丈夫,但是她内心却清楚地很:“离了他,就不能生活。”
情欲的压抑和对丈夫无比的思念之情使得“母亲”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她的思想也逐渐地麻木停滞。只要看到一个和自己丈夫有些许相似的人,她都会兴奋不已。当发现并不是自己丈夫后,她又会神经质地怨愤起来,将气撒到孩子和牲畜身上。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心灵的扭曲,使得“母亲”在面对收租人的情欲诱惑时丧失了妻性的纯真,堕落随之而来,只为释放自己压抑许久的情欲饥渴。即使这种病态的热情最终差点将其引到死亡的边缘,但是情欲的冲动犹如血液喷张一般,最终冲破血管,竟弄成个自作自受的境地。收租人只不过是在玩弄她而已,可是“母亲”还仍然麻木地去要求收租人订立婚约,遭到收租人的无理拒绝后,“母亲”才如梦方醒,这时眼中才想起身边的儿女们,就像是多年未见一般的亲切,而此时“母亲”的母性才得以复苏。可是,此时的母性已与之前大不相同,因为妻性已经在这次堕落的经历中完全丧失了,虽然丈夫的生死还不明,但是她对于丈夫的思念已变成了一种绝望。同时她又痛恨其他女人的幸福,以至于她最终狠心地将自己瞎眼的女儿远嫁山区,造成女儿的夭亡。而对于幼子的爱,却是由于幼子同丈夫的些许相像。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似乎会感到“母亲”正在向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的性格分裂方向发展。的确如此,这并不是赛珍珠刻意地模仿,而是当时中国黑暗社会给民众带来的普遍性心理冲击。在那样的社会里,遭受重大人生打击是得不到社会群体的积极关怀的,只有自己麻木冷漠地苟且偷生。
三、小结
综上所述,赛珍珠在《母亲》中对于旧中国妇女心理和命运变化的描写是非常细致入微的。她赞扬了“母亲”之前的贤惠和天然的母性,同时又批判了“母亲”之后的妻性堕落。当然,作者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揭露旧中国陈腐的社会观念和沉重的生活枷锁彻底磨灭了女性的抗争思想,侧面表达了对女性解放运动的担忧。总之,《母亲》是一部结构完整,思想意义深刻的著作,她全面地展示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难怪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也称《母亲》是赛珍珠描写中国女性形象的作品中最为完美的一部。


参考文献:
1、周小英.赛珍珠的《母亲》与萧红的《生死场》中中国农村形象比较.宿州学院学报 
2010,25(10).
2、赛珍珠著,夏尚澄、万绮年译.母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0,05.
3、芮渝萍.女性的沉默与抗争--评赛珍珠的《大地》与《母亲》.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4(4).
4、张春蕾.一幅中国传统妇女的自然主义写真——赛珍珠小说《母亲》刍议.镇江高专学报,2009,22(4).
5、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大地三部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03.
6、朱希祥,李小玲.苦难家运的深沉描摹,顽强民族的生存史诗——赛珍珠《母亲》与余华《活着》的平行比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