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文学 > 古代文学 >

试论《红杏出墙》的“哥特式”特征

时间:2011-12-13 10:24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内容提要 《红杏出墙》(又名《泰蕾丝?拉甘》)被视为左拉从浪漫主义创作走向自然主义创作的代表作。该小说除了对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做了大量的尝试外,还在对恶魔式人物的塑造、荒诞情节的设计及恐怖氛围的营造以及罪犯心理的刻画上体现了“哥特式”创作风格。 关键词 《红杏出墙》 哥特式 恶魔式人物 荒诞情节 罪犯心理

Analysis of Goth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rese Raquin
Abstract    Therese Raquin is considered as a transition of Zola’ literary creation from Romanticism to Naturalism. This novel is not only an experiment of naturalism, but also a perfect gothic work in its creation of satanic characters, design of absurd plot and creation of terrible atmosphere and descript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y.
Keywords: Therese Raquin, gothic style, satanic characters, absurd plot, terrible atmosphere, psychology of criminals

英国文学评论家桑德斯在论及哥特式小说的特征时指出,哥特式小说喜好“峭壁和深渊、折磨与恐怖、巫术、恋尸癖以及心神不宁。它沉浸于鬼魂出没、突然死亡、地牢、妖术、幻觉和预言之中。哥特式小说,从根本上说,过去和现在都是对舒适与安全、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的负面反应。最首要的是,它反抗理性的支配” 【1】。因此,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这一角度看,此类小说的“哥特式”特征主要指小说的恐怖性特征和震撼性效果。
19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性”成为一种时尚。“‘让科学进入文学领域’的口号被提了出来” 【2】 。对此,左拉积极响应,“现代文学应该抛弃‘理想的香膏’和‘罗曼蒂克的糖汁’,以科学为指导,保持绝对的客观和中立,实录现实世界的真相。只有这样,文学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他坚信,“小说家的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 【4】。他于1867年完成的小说《红杏出墙》通过一个身体强健的男人和一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女人,研究他们的兽行,一丝不苟地记录下他们的感觉和行为。“在两个活人身上做了外科医生在死尸身上做的剖析工作” 【5】。然而,作家本人也清楚“绝对真实——干巴巴的真实并不存在,所以,没有人真的企图成为完美无缺的镜子。……企图写出真实——绝对的真实,只不过是一种不可实现的奢望,作家最多能够致力于准确地展现个人所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即致力于写出感受到的真实印象” 【6】。借助哥特式创作手法,《红杏出墙》中对谋杀、恐怖、痛苦和死亡的描写达到了心理和艺术的审美效果。该小说的“哥特式”特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恶魔式人物的塑造;二、对荒诞情节结构的设计和恐怖氛围的营造;三、对犯罪心理描写的拓展和挖掘。
一、恶魔式人物的塑造
恶魔式的人物是哥特式小说的主要人物类型。对恶魔式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是《红杏出墙》最主要的特征。该作品被视为左拉从浪漫主义创作走向自然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和实验之作。通过一个普通的红杏出墙的故事,左拉却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泰蕾斯?拉甘和他的情夫洛朗这两个恶魔般的人物。泰蕾丝原本是一个值得读者同情的对象。她自幼在姑妈病态的关爱下长大,尽管身体非常棒,却被强制过着疗养的生活,这使她变得十分内向。然而,在她那表面驯服的身体里,蕴藏着一种力量,一股激情。在她嫁给她那体弱多病、萎靡不振的表哥后,她的激情更是克制得让人不安。
洛朗的出现很自然地打破了她的这种宁静。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泰蕾丝的出轨是她悲剧的婚姻所酿下的恶果。如果他们的行为只停留在偷情上,这部作品的意义就流于一般了。尝到偷情的甜头后,洛朗恶魔的本性很快就暴露出来。偷情使他的欲望剧烈膨胀,强烈的占有欲迅速占据了他的心头。除掉泰蕾丝体弱多病的丈夫卡米耶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洛朗那天生的谨慎和狡诈,这时候也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首先成了这家“妻子的情人,丈夫的朋友,母亲宠惯的孩子” 【7】。然后,在取得所有人的信任之后,他们毫不费力、不留蛛丝马迹地把卡米耶淹死了。至此,他们从普通偷情者发展成杀人恶魔。
对于两个恶魔而言,杀人之后,充斥他们心灵的不是情欲,而是杀人后的不安和对彼此的恐惧和不信任。两个罪犯开始了彼此间的真正恶魔般的折磨。他们成天精神紧张,心绪不宁,彼此都害怕对方去自首、告密。他们想以婚姻拴住对方,可是婚姻里却充满了仇恨。这种结合才正是对他们所犯罪行的报应。他们无法分开,却又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死者无时无刻不横在他俩之间。最后,两个贪婪、自私的罪犯选择了共同自杀。这种哥特式小说中恶魔式的人物塑造对读者所产生的的震慑效果空前绝后。
二、对荒诞情节的设计和恐怖气氛营造
荒诞的情节和恐怖的气氛是哥特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小说以泰雷斯和洛朗之间的情爱故事为主线,同时还交织着卡米耶的阴魂不散这一情节。在故事的开始,洛朗刚进拉甘家时,作者就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洛朗主动提出为卡米耶画像(目的是为了勾引泰蕾斯,画室选在泰蕾丝与卡米耶的卧室),可不知不觉地画出了一个溺死者发青的面孔。画像也成了卡米耶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洛朗与泰蕾斯合谋,共同溺死了卡米耶。从此,卡米耶便以一个溺死者的形象横在两个罪犯之间,折磨着他们的心灵,挑起他们之间的事端。卡米耶的幽灵一直缠绕着他们。
对洛朗来说,他的思想和卡米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想到泰蕾斯时,她丈夫的幽灵便跟随而来。他不敢把眼睛睁开,他怕在卧室的某个角落看见他的受害者。他甚至觉得床动得奇怪。他胡思乱想,以为死者躲在床底下,在摇他的床,并且要把他从床上摇下来。他只要一想到泰蕾斯,死者卡米耶不仅会铁青脸色、狰狞面目地呈现他的眼前,而且还向他张开双臂,猥琐地笑着,在白牙齿中间,露出一截黑黝黝的舌头。泰蕾斯更是辗转反侧,恶梦连连。在他们的新婚之夜,冤鬼卡米耶在新婚夫妇中间坐下,使他们相互注视着,却不敢挪动一步,并想起他们犯罪前后的所有可怕的情景。
不管他们是否愿意,一个奇异的现象出现了:当他们说些空洞无聊的话时,他们各自都能猜到对方在平平常常的话语中所包含的真正思想。他们无法避免地要想到卡米耶。谈论受害人卡米耶成了他们的首要事情。每次谈论都以争吵甚至打斗结束。文中刚开始提到的肖像画到这里也更加真实了。两个杀人犯既胆怯又卑贱,画像似乎成了鬼魂的替身,令他们更是恐惧得无法呼吸。后来,鬼魂又附到猫身上,直到猫被活活摔死。总之,鬼魂使两个罪犯彻头彻地变成了歇斯底里者和懦夫、懦妇。通过画像和猫这两个意象,小说的情节设计独具匠心,恐怖气氛浓烈。
三、心理描写的细致、深入
哥特式小说以刻画人物心理见长。《红杏出墙》对心理描写的细腻、深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左拉本人也期望有人这么评价这部小说的作者(即他本人):“不!这位作家是一个心理分析家,他在分析人的腐败时忘掉了自我,之所以会忘记,只是像医生在解剖台上忘却自我存在一样” 【8】。如果说物质世界在小说里受逻辑的时空限制,而人的内心世界则完全可以超越它,从而使小说叙述心理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该小说的心理描写侧重在两个主人公成为杀人犯之后,以心灵上所受的折磨为主。通过心理描写,把杀人犯杀人后隐秘曲折、复杂微妙的深层心理世界淋漓尽致地和盘托出,展露无遗。从而使我们清晰地窥见到二者在每一次折磨后所伴随的心理骚动、感受和变化。这种心理骚动、感受和变化的描写,使二者的形象具有相当的心理深度。正是这种心理深度使小说获得了极高的心理学意义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作者对二者的心理描写主要是通过直接的心理剖析和二者的形体语言来完成的。例如,当两个罪犯都被死鬼的幽灵深深地缠绕得无法脱身之计,两者都想到了以婚姻来减轻这种痛苦。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一旦把情人搂在怀里时,他们彼此就不会害怕,也就不会痛苦了。就这种心情,作者将笔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个女人和这个男人同时精神失常了,使他们那可怕的爱情惶惶不安,惊恐万状。他们已建立了亲缘和情欲的关系,他们因相同原因而战栗着:他们情同手足、心心相印,被相同的不安和苦恼折磨着。从那时起,他们的身心便结合在一起,甘苦与共了。这种交流和相通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现象,使那些相互受着巨大精神冲击的人暂时走在了一起。他们合谋杀人,造成精神极度的紧张之后,接下来便是沮丧、消沉和猜忌。这段心理描写暗示了卡米耶的鬼魂已主宰了他们的生活和灵魂,决定了他们自取灭亡的结果。
借助哥特式创作手法,《红杏出墙》中对谋杀、恐怖、痛苦和死亡的描写都达到了心理和艺术的真实。其引起的恐惧与怜悯,是一种特殊的包含着痛感的有益的道德与价值判断,它可以强化心灵,启发人并教育人:无论人们如何同情弱者,人的道德都是有底线的。在生命和道德面前,情欲是渺小的。避免极端的行为或能理智地采取适当的方式时,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德和幸福。《红杏出墙》的初版曾在法国引起轰动,并带来许多非议。“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误解与争论,固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左拉文学遗产的价值,但更多时候却也直接造成了人们对其自然主义文学思想的轻视,这种遗憾的轻视是阻断我们深入、准确地接受左拉伟大文学思想的重要屏障。要准确读左拉自然主义文学思想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必须弄明白其表达的具体语境,尤其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其思想的本意” 【9】。换个角度读该小说我们不难发现,该小说虽是作者从浪漫主义走向自然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但也在对恐怖与邪恶乐此不疲地玩味中,完成了人类在道德和精神上的升华和净化的审美作用,从而成为一部具有“哥特式”特征的小说。

参考文献
【1】安德鲁?桑德斯.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下册). 谷启南等译. 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0. 第498页.
【2】【3】李赋宁. 欧洲文学史(第2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472,472页.
【4】左  拉,论小说. 柳鸣九选编. 法国自然主义作品选.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第778页
【5】【7】【8】左  拉. 红杏出墙[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第003,48, 004页.
【6】莫泊桑. 爱弥儿?左拉. 朱雯等选编. 文学中的自然主义.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第367页.
【9】曾繁亭. “真实感”:重新解读左拉的自然主义文论[J]. 外国文学评论,2009(0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