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政治 > 民族主义 >

简述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视野中的素质教育

时间:2010-04-23 09:50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就素质教育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笔者试图结合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来谈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一、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也有人认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因此,认为素质教育的含义应该是:第一,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第二,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和谐的发展;第三,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个人志趣、爱好、特长也能得到发展,亦即个性得到发展。又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当前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它着眼于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把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要求教育加速社会物质文明成果与精神文明成果在每一个人身心组织中的内化、凝聚和积淀,提高人类的主体能力。
  综上所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一方面从素质教育概念本身出发去追问何谓素质教育,它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给定;另一方面,从应试教育的弊端出发去界定素质教育不应该是什么,从而理解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可谓是百家争鸣,这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二、对素质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人们在理解素质教育时容易走入误区,如:素质教育不能追求升学率;素质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素质教育就是没有压力;素质教育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等。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极端的,产生这些认识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如何看待考试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回顾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以应试教育的存在为前提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进行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为前提。如果我们在谈素质教育时能够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的辩证关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只是两种教育形式而已,是不同时期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既然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那么,当今基于操作层面的对素质教育的置疑甚至非议(如有许多人在追问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如何进行、如何评价等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考试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的问题并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什么和用什么方法进行考试最切合素质教育,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去寻求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而是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
  三、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从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出发
  (一)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个人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是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发展:第二,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发展上,首先是个人的尽可能多方面、充分的自由发展;第三,个人全面发展又是智力与体力结合于一体的统一发展;第四,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智力与体力的发展必须统一于物质生产过程;第五,个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体又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统一发展。
  概括起来说,个人全面发展就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作为劳动能力的构成要素的智力与体力的发展,就是一个人的智力与体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发展。一言以蔽之,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智力与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是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视野中的素质教育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里所说的“教育”可以理解为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终极追求。因此,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视野中的素质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方面上看,表现为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二是从人的自然、社会的责任方面上看,表现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觉性等。人的主体性应是这两方面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人的主体性的片面理解,都不利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人充分、自由地发展,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塑造“有理想、又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2.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
  所谓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们的德与智、知识与能力、素质与职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的内在发展。这种内在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又是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现代标志。同样,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3.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研究人总是联系具体的社会关系,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做了这样的概述:“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通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为第二个阶段创造条件。”
  素质教育倡导个体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在个体自由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种应然的教育,它的实施是在点点滴滴中展现出来的。素质教育是凸现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导向,以全面教育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发展个性为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个体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对教育本真的一种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