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政治 > 社会主义 >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发展

时间:2013-04-16 10:23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把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发展的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夯实社会基础,维护社会公平和完善社会发展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four in one" new patter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onstruct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put in coequal and significant position, enrich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Strengthe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ciety of tamp foundation, maintain social justice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关键词:社会建设   社会发展    夯实    维护
Key words:Social construction    social development      Compact                maintain
一、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发展是整个社会的向前运动过程,包括了经济、人文、政治等一系列的社会存在的总体发展,是社会各方面整体地运动和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对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将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社会建设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中。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把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并作出全面部署①。
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②。
二、加强社会建设夯实社会基础
社会建设突出的是其“社会性”,突出社会的总体利益和共同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群构成的,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阶层分化更突出了,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上人们的需求层次有很大差别,不可能按照最高的需求满足。社会建设强调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尤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最重要的。社会建设是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民生为主体的社会建设,这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强调政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性是政党的重要属性、社会是政党的舞台,归根结底是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体力量。
  社会建设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环境更加复杂、任务日益艰巨。加强社会建设,根本的任务就是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全部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政党作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出现的政治组织,其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这一土壤。政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政党并非从来就有,而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又是一定社会组织、阶层、阶级和集团利益的代表,总是生存和发展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必须面对各种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党际关系和各种利益关系。因此,政党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政党的性质宗旨、价值理念、纲领政策等,最终都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和期待,又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政党的评价和选择。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富民优先原则,重点推进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立健全收入分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生活体系、社区管理体系、社会组织发展体系、社会工作运行体系、社会领域党建体系,形成符合基本现代化特征的社会建设基本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四个“转变”: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公共服务由“生存保障型”向“发展服务型”转变,社会政策由“城乡二元制”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社会管理由“政府单一主体”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全面提高社会建设发展整体水平。
三、加强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
对于社会公正的理解,改革以来我们在不断地修正。我们曾强调社会分配的结果要公平,即认为如果收入不均等,收入差距比较大就不公正。但后来变成了平均主义,公正的概念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偏颇。公正本意应是主张机会的公平、程序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强调要统筹考虑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收入分配和公平问题。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③。实现社会公平,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应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要让物质财富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包含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公平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价值,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关系逐步融洽协调,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促进整个社会发展。
社会建设的重要功能在于它强调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整个社会发展。改革以来我们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非常突出,但与此同时,社会方面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近些年,社会矛盾反而更突出了。群体性事件,无论是事件总数还是百分比,上升速度都很快。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问题会更加突出。经济改革本质上是利益结构的调整,利益结构的调整当然会有些人获利多一些、有些人获利少一些。改革后利益分化了,而分化会带来新的矛盾。社会分化会引发很多新矛盾,而社会建设的提出就是要缓和与解决这些矛盾。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正。
四、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加强社会建设,须科学把握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课题,新形势下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认识到位,更需要体制机制来保障。
  强化社会建设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研究、督促检查和组织落实工作,构建组织健全、统筹协调、管理科学的社会建设推进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强化社会建设政策创新机制。不断优化政策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构架,建立完善社会建设政策体系,形成社会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社会建设财力持续增长机制,确保用于社会建设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确保重点社会建设领域重点工程建设。强化基层社会公共服务机制。统筹规划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设上下信息互通、部门资源共享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促进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化,增强基层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均等化发展水平。强化社会建设工作监督考评机制。健全科学发展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导向鲜明的社会建设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突出社会建设、民生富民指标,把政绩考核与社会建设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来。
主要参考资料:
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傅思明,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11年3月。
②《胡锦涛在建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第一版。
③《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编并出版,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