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政治 > 社会主义 >

浅论制度比较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优势

时间:2011-02-18 09:39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比较,是社会主义实践中“跨越卡夫丁峡谷”遗留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邓小平从制度比较的视角,突出阐述了社会主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发展民主、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有利于团结合作的制度优势。相对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体现了邓小平进行制度比较的思维特征,是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的运用。   〔关键词〕 邓小平;制度比较;社会主义优势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十多年过去了,重温这段论述,回味无穷。这十多年里,世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有两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30年里保持着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8%的实际增长率,不仅与东欧、俄罗斯等原先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呈鲜明的对照,而且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0%的增长速度。二是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抗抵能力以及为缓解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而作出的努力,显示了综合国力的强大和世界分量的加重。这两个事实使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历史条件,研究邓小平从制度比较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遗留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阐述,揭示了人类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武器。按照这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社会主义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显然意味着它的制度先进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构想建立于对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实践的分析,认为以私有制为本质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导致经济上的贫富两极分化、生产上的无政府状态、政治上的阶级对抗和冲突,而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在制度系统内消解这些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用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逻辑中,社会主义只有当资本主义在经历了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社会矛盾达到急剧尖锐化的程度,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实现,而且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国家的单独现象,将在欧洲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现。
  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发生和发展的轨迹后来并没有沿着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理论构想运行。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这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从欧洲向世界东方转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两大贡献。第一是证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第二是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一个国家实现。20世纪中期,中国、朝鲜、越南和波兰、匈牙利等东欧一些国家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的行列,使社会主义一定程度上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但所有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这种被称之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现象遗留下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比较问题。
  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党则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这样的反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先天不足”的历史缺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将旧中国的生产力从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下解放出来,通过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但是,经济基础的薄弱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客观现实则留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压力。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是一个正在开始改变面貌的落后国家,经济上、文化上都比西方国家落后,他经常讲我们现在还“吹不起牛”,还“要受人欺负”,还“要夹着尾巴”之类的话,说“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一定要发挥制度优越性,说假如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还赶不上美国,那就要被开除“球籍”。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和党中央还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虽然后来导致经济建设急躁冒进的错误,但它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力求从制度比较上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决心。
  从制度比较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的优越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逻辑中其实是不存在的命题。既然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维系的崩溃性结果,那么这种取代它的制度理所当然内涵着优越性,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理论逻辑并不能代表实践逻辑,由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现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实践上就有一个从“应然”到“实然”转变的问题,在理论上就有一个从“自由”到“必然”飞跃的问题。即是说,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仅要知道其所以然,而且也要知道其之所以然;不仅要了解其从哪里来,而且要明白其到哪里去;不仅要清楚其会遭遇什么,而且要学会怎样来应对。从实践和理论上真正搞懂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制度比较角度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社会主义只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才能更加显示它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前,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关起门来搞建设。一方面,不了解世界发展形势,对资本主义缺乏认识,另一方面,“左”倾思想形成孤芳自赏的思维定势,总是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欣欣向荣,资本主义日薄西山。这两方面原因造成我们很长时间里并未认真从制度比较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思考中,从多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了制度比较,充分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第一,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优势。邓小平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不只是名词好听,而是生产力发展速度要超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怎么比较?是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怎么比较?是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不发展,有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认识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基本的理论依据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构成和生产关系的体现,必须与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相匹配。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制度的优势所在,背离了这条原则,任何制度都将缺乏存在的合理性。邓小平将生产力标准放到了制度判识最重要的位置,从制度比较上充分阐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的制度优势。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这一论述从制度比较的角度,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达成社会共识,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体现。社会共识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国家社会共识的形成取决于很多因素,制度因素则非常重要。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前的各种社会形态相比,其突出之点是它具有利益代表广泛性的优势,因而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聚拢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树立共同的道德价值理念。
第三,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发展民主的制度优势。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表现为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他曾向外国友人谈到我国政治优势问题,举了很多方面,说“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1〕。对我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邓小平认为这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指出:目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愈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不断升华。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第四,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团结合作的制度优势。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收入是全体劳动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与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是团结合作的制度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力量统一合理地组织起来,人数少,也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同等数量的人办更多的事,取得更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2〕团结合作是国家发展的保障,最广泛地实现团结,最有效地实现合作,社会才有和谐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广泛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优势使它具有凝聚人心和集拢人力的社会组织和动员功能,有助于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形成合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辩证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思维方法
  
  制度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制度比较,是世界观的体现。邓小平进行的制度比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基础上,运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这就使他的社会主义认识具有显著的科学性。
  第一,用相对的眼光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先进的制度形态,但不能把这样的先进性认识绝对化。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先进性总是相对落后而言的,社会主义不是什么都好,资本主义也不是什么都坏。社会主义先进主要体现在社会形态、价值取向、利益结构、分配机制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先进性也只是相对社会主义之前的国家制度而言,并非就已经是尽善尽美,毫无缺陷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又存在于整体全局的意义上,也不是所有的个别局部都先进。中国共产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未肃清”〔3〕。邓小平也指出过,社会主义在一些方面不如资本主义。他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事件,“在英、美、法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5〕。邓小平还说过,在选拔人才方面,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要好,需要加以改进。用相对的眼光认识社会主义,有助于克服绝对主义的片面性,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树立社会主义必须在不断的改革中完善和发展的意识。
  第二,用历史的眼光认识社会主义。如果从1640年英国革命算起,资本主义革命的历史迄今已经长达近370年,相比之下,以1864年马克思、恩格斯领导成立第一国际为标志,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则晚了200余年。如果以1688年英国建立近代国家算起,资本主义制度诞生距今已经有320余年,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才有了社会主义制度,又有230年发展的时间差距。因此,“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6〕,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实践上的这种历史落差,使两者在制度完善、经验积累、根底深浅和社会成熟等方面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差别。邓小平说:“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7〕,“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8〕。把社会主义放到历史的动态中去认识,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进行准确定位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多次强调,严格地说我们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他指导党中央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要求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避免犯急躁盲动的错误,从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第三,用发展的眼光认识社会主义。我国的客观现实是,社会主义建设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邓小平认为,必须承认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客观事实,但是,这个事实不能作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由,因为它与制度无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根本上,是解放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9〕承认生产力落后的事实更不能成为丧失社会主义信心的理由。“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10〕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起来的,“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11〕。这就是说,我们既不能盲目自大,否认发展落后的客观现实,又不能泄气自馁,放弃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前景,它比资本主义先进的制度优势已经并将继续在历史的实践中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2〕〔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7,16-17,383.
  〔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
  〔4〕〔5〕〔8〕〔9〕〔10〕〔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8,333,167-168,166-167,167,337.
  〔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