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政治 > 政治哲学 >

30年以来中国共青团研究的学术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1-01-21 09:28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迄今为止,相对于中共党史研究而言,中国共青团的相关研究不仅数量少,且多为大事记、单一学科研究范式。新时期,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区域与整体、历史与现实、学术形态与政治形态相结合的视角,全面加强共青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30年以来;共青团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简介]刘永生,广东韶关学院思政部教师,史学博士,广东韶关512005

  [中图分类号]D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1-0061-05
  
  1973年王章陵在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史论(1919—1927)》一书的“自序”中指出:“当今国际间对于中共问题的研究,已成一新兴学门,尤其对于中共党史之研究,且已列为高等学府或训练机构重要课程。惟中、外学术界有一现象,即重视党,而忽视团。”时已过三十多年,情况虽有所改观,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共青团问题的相关研究,总体上来说仍还很薄弱。相关研究不仅数量少,且多为通史性的大事记研究范式,缺乏跨学科的全面系统研究。这样,共青团作为一种自俄国引入中国的政团组织,植入中国社会后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异?当今新形势下共青团的组织建设究竟如何适应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如此之类的种种问题我们至今仍不尽知晓。在青年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不揣浅陋,先就30年以来学界关于中国共青团问题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学术回顾,再呈一孔之见,以助推这一课题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一、30年以来中国共青团相关研究的学术回顾
  
  正如笔者引言所述,3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共青团的研究成果并不丰盛,国内既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青年运动史以及共青团发生发展的角度进行的史料收集与整理。
  二是对共青团历史的初步分析与研究。
  三是关于共青团组织的宏观概述。
  下面笔者就上述的三个方面对30年以来学界关于共青团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学术回顾。
  
  (一)关于共青团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保存共青团史料,深化团的历史研究,服务现实工作,团中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相关部门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团的史料。主要有团中央办公厅收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以来的团的文件、著述等汇编的《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和《团的文件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收集出版的《青运史资料与研究》。除此之外,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与中央档案馆联合编写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1949)》,何启君编辑了《青年团重建史料集》等等。上述中国共青团史料都是从解放前后团、党中央的正式文件或团、党的机关刊物上原文摘录的,编者仅对个别标点和明显的错别字作了修正,当具有相当程度的可信度,从而为我们今天的团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一手材料。
  30年以来,省、市、县一级的共青团组织或相关单位也相继收集整理了一些区域性的团史资料,出版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其中湖南、广东、江西、北京等省市收集与整理的资料较为翔实,其成果主要体现在:
  湖南:湖南省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1984—1986年联合整理出版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该汇集就1919—1937年间的湖南革命历史文件编辑出版了10册,其中有4册是专门汇集湖南共青团1919—1927年间的重要文献的,其内容都是直接录自幸存下来的湖南各地方团的原始档案,仅对个别明显的别字和错误标点作了修正(修改处用“「」”标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最近,湖南又出版了该汇集的1937~1949年部分,也是共10册,其中对团史也有所涉及。此外,湖南省总工会、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档案馆等部门1984年还编辑出版了《湖南工运史料选编》。该丛书保存了湖南早年团组织宣传组织工人进行革命活动方面的大量资料。共青团湖南省委史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团校青运史研究室等单位1988年联合编辑出版了《湖南青运史资料选编》(共5辑),其内容可与前所述及的《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互补。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共青团湖南省委青运史研究室还创设了《湖南青运史研究》期刊。该期刊记载的主要是湖南各地团组织活动及早年湖南团员生平。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期刊大部分在叙述上有“帐单式”之弊,注释往往不详或根本没有,后该期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停刊。但不管怎样,这些期刊毕竟为我们研究早年湖南共青团也保存了部分重要史料。
  广东: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青运史研究室1988—1991年编辑出版了《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12册)。该历史资料达五、六百万字之多,其内容不可谓不丰。此外,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辑了《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2册),广东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3年和1986年出版。透过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知晓广东共青团组织早年创设运转的客观情形。然而,迄今为止,笔者还尚未见有利用这些资料系统研究广东共青团的著述问世。
  江西:江西省档案馆、共青团江西省委编辑了《江西青年运动史料选编》(上、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共青团南昌市委员会编辑了《南昌青年运动回忆录》,南昌陆军学校1981年印刷;共青团南昌市委员会编辑了《南昌青年运动三十年》,江西靖安印刷厂1981年印刷。上述史料记载了建国前江西共青团发生发展的大致情形,其中关注较多的是南昌地区的共青团组织。不过,这些史料至今也没有引起学界重视,未见有相关论著刊载。
  北京: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了《北京青年运动史料(1917~1927)》,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共青团北京委青年运动史研究室编辑了《北京青年运动史(1919—1949)》,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共青团北京市委青年运动史研究室还编辑出版了《北京青年运动纪事(1919~2004)》,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毋庸置疑,上述史料为我们研究北京地区的共青团也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其它省市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陆续收集和整理了部分区域性的团史资料:陈秀萍主编了《浙江青年运动史(1919—1956)》,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究室主编了《陕西青年运动纪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赵有奇主编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青团陕西省委和陕西青年运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另外,一些省、市或部门的共青团组织还编写了部分区域性或部门性的团志,这对于共青团的相关研究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据上看来,30年来学界在共青团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方面的确做了许多工作,可谓功莫大焉。
(二)关于共青团历史的分析与研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学界一度掀起了“团学热”,出版了一批关于共青团历史分析与研究的专著。代表性著作主要有郑洗主编的《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和《中国青运史研究》丛书,李玉琦主编的《中国共青团团史简编》,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的《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程玉海等主编的《青年共产国际史》。此外,还有一批关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区域共青团历史以及人物的研究散见于各类期刊。

  上述关于中国共青团历史的论著基本理清了中国共青团从诞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发展脉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共青团研究提供了思路,拓宽了视野。但上述的论著毕竟是开拓性的研究,大事记的宏观叙事范式往往遗漏了大量的区域性特征,显然有把复杂的多场景中上演的“团剧”简单化的倾向。上述著作也受到意识形态的过分影响,过多地强调了团的积极面,而忽略了团在自身组织建设及目标形态变迁过程中的曲折面,从而使得这些著作当中的部分论述的可信度打了一定的折扣。当然,对于学界先贤们的早期研究,持一种“挑刺”的态度亦不足为取,他们对共青团研究的重要贡献自然不可抹杀。
  
  (三)关于共青团组织的研究
  30年以来,学界对于中国共青团组织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共青团组织本身以及对团领导下的少先队组织的研究。具体来说,研究成果又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当代共青团组织运作的内在机制与发展取向的研究。
  二是对现今青少年状况的调查研究。
  三是对少先队组织现状与前景的研究。
  学界关于中国共青团组织的上述研究,在研究主体上,已形成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和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在理论运用上,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越来越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在研究成果上,既有由共青团领导机关和学术机构组织的针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型调查报告,也有由学者进行的纯学术性研究。前者如共青团上海市委编撰的《社会组织与当代青年
  2002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等,后者如段镇的《论少年先锋队》(百家出版社1994年版)以及张宝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团学概论》(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等。关于共青团组织的相关调查报告和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地领会当代社会组织与青年的关系,把握少先队组织活动和运行的内在规律,洞悉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和体制改革应注意的事项等诸多方面都不无裨益。
  最近几年,关于共青团组织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一批硕博士为代表的莘莘学子们的重视。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视角对该课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其中尤值一提的是2005年的两篇博士论文。一篇是复旦大学郑长忠的《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另一篇是南开大学吕福春的《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变迁为个案》。郑文共五章,详实地论述了政党组织资本构成要素、中国共青团组织的国际国内关联、中共接班人政治产生发展及其走向等内容。吕文则主要运用“第三部门”理论、政府过程理论、社会转型等理论论述了中国共青团组织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承担的历史功能变迁、运行的内在机理。这两篇论文虽然风格不一,各有侧重点,但都对中国共青团组织的生成渊源、组织机制、运转模式的动态变迁作了历史性梳理。这两篇博士论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今共青团组织研究的前沿和走向,对于学界继续拓展和深化共青团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不过,上述的研究成果由于作者所属学科性质等原因,详近略远很明显,宏观的通论研究方法自然也淡化了组织发展的诸多阶段性、区域性特征。
  30年以来,台湾及国外也有部分学者对中国共青团问题有过一定程度的关注。台湾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除了本文引言部分提到的王章陵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史论(1920—1927)》之外,还有唐勃的《中共共青团之研究》(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也值得一提。国外系统地研究中国共青团问题的成果还未见刊载,但亦有少数著作对此有所论及,如美国学者V·弗奈尔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运动(1949~1966)》(载于《中国季刊》第42期)对建国后至文革前的中国青年运动进行了粗线条式勾画。美国学者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的《中国政治》则对政治录用中中国共青团组织的重要性作了阐述(见该书第9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上述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共青团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深浅不一的论述。撇开研究者的立场及偏见等因素,台湾及海外的这些相关研究对于我们当前共青团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二、30年以来中国共青团相关研究的特点及研究空间
  
  从30年以来中国共青团相关研究的学术回顾看来,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相关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对共青团史料的收集整理多,对共青团组织内在机理的研究少。
  2.以全国为研究范围的宏观性研究多,区域性研究少。
  3.通史性的长时段概述多,分时段的具体性研究少。
  4.受意识形态影响的主观性评判式研究多,利用原始资料的客观性研究少。
  5.关于青少年个体和群体的研究多,关于共青团等青年组织的研究少。
  此外,从单一学科,特别是从政治学的视角研究共青团相关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前面提及的两篇博士论文即属此列。总的来说,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见刊。
  30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共青团研究的现状,昭示着今后的相关研究有着以下的空间:
  1.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档案文献资料对共青团组织产生、发展变迁的内在逻辑等诸多方面进行客观考察,尤其要客观考察共青团作为一种外来的政团组织植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所发生的变异,即研究共青团的中国化问题。
  2.可以将共青团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今天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现实境遇结合起来研究,即研究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的问题。
  3.可以利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共青团组织进行跨学科的分区域研究,重点可研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影响比较大的典型性区域,如湖南、广东、上海、湖北、江西等区域,即研究重点区域的问题。
  4.可以将研究的重心置于一些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方面,如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对各区域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建设的实际形态及其与民众运动(尤其是学生运动)的关系进行客观性考察,即研究前人缺失的方面的问题。
  5.可以充分利用新发掘的史料对传统观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进行再考察和核实,如早年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早年共青团员的政治信仰力、社会各社团组织以及一般民众视野中的早年共青团组织等问题都很值得探讨,即研究模糊地带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关于中国共青团问题还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区域性的系统研究更是大有可为之处。而针对上述研究空间,全面加强中国共青团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加强共青团中国化的研究则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新时期全面加强中国共青团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数代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当前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它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方向问题。显然,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就没有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从诸多方面不断地拓展与深化,需要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30年来中国共青团研究存在的空间,全面加强共青团研究是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举措,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全面加强共青团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刻地把握共青团中国化的客观历程。30年来的共青团研究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青团发生发展的大致轨迹,但另一方面正如本文学术史回顾部分所述,以往的共青团研究仍存在着诸多缺失,以致于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共青团中国化的客观历程仍有诸多不尽知晓之处。若我们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特别是运用正方兴未艾的青年学相关理论,从历史与现实、区域与整体、学术形态与政治形态相结合的视角,大力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无疑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第二,全面加强共青团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切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团学理论与当代中国青年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新民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团学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引领着广大爱国青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青年所处的环境与革命年代已迥然不同,青年的思想日趋多元化,青年的心理日趋复杂化。历史是现实之母,现实是发展了变化了的历史。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团学理论和中国青年的实际再次结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转第69页)而要做到这一点,舍加强对当代青年的研究,舍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先进组织——共青团的研究,别无他法。
  第三,全面加强共青团研究可以为我们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借鉴。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处于加速前进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现的时期。在此新形势下,我们的政府及共青团相关职能部门比以往任何时期更迫切需要新的团学理论、新的团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引领青年。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必须全面加强共青团研究。
  附注:本文曾提交至清华大学2010年1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60周年研讨会。
  
  [参考文献]
  [1]王章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史论(1919—1927)[M],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1973.
  [2]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一194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3]何启君,青年团重建史料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4]郑洗,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5]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团史简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6]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宣,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7]程玉海,田保国,林建华,张维克,青年共产国际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