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库 > 政治 > 社会主义 >

中华优秀武德文化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

时间:2011-12-15 11:40 来源:www.lunwen163.com 作者:163论文网 点击:
摘要: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武德文化,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华武德文化是军人评价模式形成的文化基础,武德教育有助于官兵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中华武德文化是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重要理论资源。 关键词: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武德文化 培育

胡主席关于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我军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形成培育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可以作多角度的思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武德文化。所谓武德,即是用武、从武之德性,凡指军旅生活中的一切道德现象及其与军旅生活相关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中华武德源远流长,其中积累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传统优秀武德的继承和发扬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利用中华武德文化的丰富资源。
一、 军人价值评价模式形成的文化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评价的集中体现,而价值评价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以评价活动之前形成的评价模式为基础的,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春秋时期,楚庄王提出“止戈为武”说,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不图进取,有悖于“霸业”;而更多的人从中看出了武备的道德意义。宋襄公和楚军对阵,“不鼓不成列”,“先礼而后兵”,结果遭致大败,对于宋襄公的战法,《春秋》三传中的《左传》从战略角度持批评态度;《公羊传》则赞扬宋襄公“临大事而不忘大礼”;《谷梁传》则对宋襄公的“仁义”战法进行了全面驳难。[1]著名的“向戌弭兵”之争,反映了当时尚武与废武两种观念的冲突,实际上是对军人价值再认识的一场大辩论。“曹刿论战”则是战争的“主神型”与“主民型”的激烈交锋。上述争论中的所有观点都是以特定的价值评价模式为基础的。
就军人价值评价模式的形成而言,武德文化传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论界把中华武德的精髓概括为“智、仁、勇”或“仁、忠、法”,这些范畴体系实际上就是价值评价模式。这种价值评价模式是从长期的军人武德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人谓之“忠”;楚庄王“止戈为武”,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后人谓之“仁”;《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尤主张“上兵伐谋”,后人谓之“智”;破釜沉舟、马革裹尸还,后人谓之“勇”;岳家军“饿死不掳掠,冻死不拆屋”,后人谓之“法”,如此等等。弘扬中华优秀武德文化,从认识论上说就是引导军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模式。
军人价值评价模式一旦形成,不仅具有评价军事活动和军人实践的“外化”功能,而且具有同化军事伦理、军人职业道德的“内化”功能。正确的价值评价模式,对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把军人价值评价模式看做一颗大树,“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这颗大树绚丽的花朵,而中华优秀武德文化则是树根下肥沃的的土壤。土之不存,树将焉附?树之不存,花将焉附?因此,弘扬中华优秀武德文化,能够促进广大官兵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从分发挥文化对于价值观孕育的强大功能。
二、 充分发挥道德实践的自省、自律功能
武德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道德传统。悠久灿烂的中华武德文化中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美德,这些因素作为文化基因至今仍然活跃在我国道德建设领域,对于军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培育起着重要作用。从道德修养一般意义上看,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爱国主义情操,“任重而道远”的明志态度,“三军可以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的持节境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辞而立其诚”的诚信品格,“知耻而后勇”的无畏心态,“尊仁善邻”的贵和意识,都是我们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可资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职业道德角度看,中华武德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间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同时包含“励气”、“贵德”、“ 尚和”、“精武”等军人素质要求,以及“精忠报国”、“捍族卫民”、“和军制胜”、“矢盅必勇”等使命意识,这些更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人文基础。
道德不同于一般知识,它有有重要的实践特点。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把理性认识(各门科学)同与人们行动密切相关的,实践范围的知识(如道德)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主要论述政治学和伦理学,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是伦理学专著,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一个人“内心的法”,既是实践的,又具有巨大的精神作用,这种思想为马克思所继承。列宁认为,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强调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一个军人,如果把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报效国家、履行使命、崇尚荣誉确立为“内心的法”,这本身就意味着实践当代革命军人价值观的行动。正如我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说,在道德领域中是“知行合一”的,说 “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实际上某人已经“行孝、行悌”。道德依靠舆论、习惯的力量规范约束人们的行动,具有他律的性质,但是道德的首要特点在于“自律”,这更是思想建设不能替代的。西方著名学者菲尔丁指出,即使一个法度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知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他会替自己订出立法者所忘记的法。[2]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进行的,只有把思想教育的成果“内化”为广大官兵“内心的法”,才能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不良倾向和利益诱惑,保持思想的坚定性和道德的纯洁性,在这方面中华优秀武德文化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抵制错误思潮的重要理论资源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异常,新军事变革浪潮风起云涌,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头脑,社会主体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种状况不可能不对广大官兵的价值观培育产生影响。例如,西方为了达到其“西化”、“分化”图谋,大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着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战略。从中华武德文化的视野看,这种思潮的谬误性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军队的政治属性,历代兵家、学者多有论述。早在先秦时期,孙子就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养兵用战之事。养兵用战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安国保民”。在封建社会,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无不表达着军队、军人的鲜明政治内涵;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军队的职责在于“捍族卫民”、“忠爱民国”,如此等等,虽然军队的政治内涵随着历史发展的变迁而改变,但军队的政治化是从未改变的。
与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不同的是,当代西方军人核心价值观在话语表述上往往竭力回避和模糊它的政治内涵,这种表面上所谓的“远离政治”、“非党化”,实际上本身就是政治,因为在“多党制”的情况下,任何政党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军队非党化”是作为整个阶级的资产阶级政党“党化”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鲜明地把忠诚于党放在首位,赋予了中华传统武德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尤其在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进行价值观渗透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努力锤炼坚定不移忠诚于党的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我中华优秀武德文化,是抵制错误思潮重要途径。
总之,中华优秀武德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宝贵文化资源,发扬中华优秀武德应该整合到“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理念之中。发扬广大中华优秀武德文化主要靠教育,当前,一些军队院校开设了“中华武德概论”选修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媒体在武德文化传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无论是军事历史题材类的《三国演义》、《戚继光》、《郑成功》等等,还是反映我军革命斗争题材的《大决战》、《亮剑》等,都是中华优秀武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当然,“发扬光大”意味着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武德精神,无论是“仁、忠、法”,还是“智、仁、勇”,这些范畴在当今都有了崭新的意义。只有站在时代高度弘扬中华优秀武德文化,才能够发挥其促进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M].解放军出版社 1998.95—99.
[2]转引自王康美.我国意识形态与道德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